[发明专利]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岩芯重塑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1227.2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6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赵佳飞;匡洋民;宋永臣;杨磊;刘卫国;杨明军;李洋辉;赵越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6;G01N1/44;G01N29/07;G01N23/046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天然气 水合物 重塑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岩芯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所用的装置包括热缩夹套(1)、声波数据采集系统(3)、X射线CT成像系统(4)、主体反应釜(5)、注气系统(6)、围压油浴循环系统(7);其中,密闭的主体反应釜内填充油浴,油浴中设置非保真的天然岩芯(2),天然岩心由四周包裹的热缩夹套(1)和岩心上、下两端设置的岩心堵头密封,进而与其外部油浴隔离,并且同时承受围压的作用;围压油浴循环系统(7)与油浴连通,用于调节天然岩心外部围压和温度;注气系统(6)通过管路与上、下两端的岩心堵头相连,用于向天然岩心中注入气体,实现岩芯内部孔隙压力的精确控制;所述声波数据采集系统(3)包括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脉冲收发器和示波器,其中,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分别设置于上、下两端的岩心堵头内,与外部的脉冲收发器连接,再连接示波器,用于测量岩心整体P波信号;所述主体反应釜设置于X射线CT成像系统(4)中的微焦点X射线CT腔体内部,通过进行X射线扫描,用于可视化监测水合物在岩芯内的三维空间分布,并提取天然岩芯内部重塑的饱和度参数;
具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取非保真的天然岩芯,内部孔隙水未破坏损失,通过切割处理得到与岩芯堵头直径大小相同的柱状样品,将岩芯堵头与之上、下对齐,外围套上热缩夹套,通过加热,包裹密封好岩芯与堵头的连接部位;
第二步,岩芯堵头分别安装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以及注气连接管路,声波发射、接收探头表面图上一层声波耦合剂,紧贴岩芯表面;
第三步,将第一、二步连接的整体放入反应釜内腔中;根据岩芯所处海底地层温压条件,调整围压液至设定温度T和围压油设定压力PL,开启围压循环泵注入液压油,保持稳定流速运行;
第四步,打开注气系统柱塞泵阀门,恒压注入甲烷或混合天然气成分至岩芯内部,控制气体孔隙内压力为PG,保证始终PG<PL;初始情况先调小孔隙压,后期缓慢增加孔隙压;
第五步,温度T,气体压力PG下水合物开始重塑生成,打开声波采集系统,计算获取此时水合物岩芯整体P波速度:
t0=t-tTOP,
其中,Vp为岩芯声波速度,单位:m/s;L为岩芯长度,单位:m;t为首波峰到达时间,单位:s;tTOP为延迟时间,单位:s;
在测量过程中始终监测声波波速Vp,并且通过对比测井声速Vw,利用有效介质理论模型BGTL方程分别反算出水合物饱和度Sw与SP,
其中,Sw为岩芯所处海域地层深度下随钻测井数据的水合物饱和度;SP为有效介质模型反算的重塑饱和度;为岩芯孔隙度;ρB为混合沉积物的整体密度;Ksat为岩芯体积模量;KDry与Kf分别为岩芯干燥与水饱和时的体积模量;Gsat为岩芯的剪切模量;Kh与Kw分别为水合物的体积模量和水的体积模量;K为岩芯成分总体积模量;
当|Sw-SP|<1%时,水合物重塑初步完成;当|Sw-SP|≥1%时,通过调节注气系统中柱塞泵压力,调节孔隙压力,令生成水合物的饱和度达到实际地层条件;
第六步,进行X射线CT测量,通过CT图像的三维重构,提取出水合物重塑后的饱和度SCT,当|SCT-Sw|<3%时,认为水合物重塑完成;当|SCT-Sw|≥3%时,通过调节注气系统中柱塞泵压力,调节孔隙压力,令生成水合物的饱和度达到实际地层条件,重复第五步操作;最后对重塑岩芯结构图像与保真原始天然样品图像对比,判断水合物饱和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岩芯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声波数据采集系统的纵波频率范围是100~200kHz。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岩芯重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围压油浴循环系统(7)包括自动围压泵、自动循环泵和控温的循环油浴;其中自动围压泵的泵体最高工作压力5000Psi,流速0.001-50ml/min;自动循环泵的流速为3~5L/min;循环油浴的工作温度为-20℃~1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122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