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银离子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2796.9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叶青;许萌;贾平;胡圆圆;朱博也;刘效奇;高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3/14 | 分类号: | C07D403/14;C09K11/06;G01N21/64 |
代理公司: | 33280 杭州永曙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曹康华 |
地址: | 312300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银离子 荧光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银离子荧光探针,同时提供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荧光探针可快速响应并高选择性检测银离子。本发明用于检测银离子的荧光探针,其具有如式1所示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探针可选择性与银离子反应并发生荧光发射红移。该反应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能短时间内产生荧光发射峰变化,且荧光发射峰红移的波长与银离子浓度线性相关。本发明荧光探针仅与银离子发生荧光反应,对其他金属离子均无反应,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中荧光探针传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检测银离子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金属离子含量的过高或是过低都会对生物体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重金属都会引起动物体内细胞病变,破坏尤为严重。重金属对植物也有很大的危害,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对农田进行浇灌和施肥,不仅使土壤受到污染,同时会进一步污染水体。荧光探针由于其对特定金属离子的高效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
荧光探针是指在特定的体系内,当一种物质或体系的某一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时荧光信号(强度或者波长)能发生相应改变的分子。荧光离子探针是荧光探针中的一种,它能够将分子/离子结合信息转换成容易被检测的荧光信号,进而获得对离子的识别功能。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敏感检测手段,荧光离子探针具有其他分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即通过荧光强度或者发射峰波长的变化可以直观体现离子的存在,且具有高的灵敏度。
基于荧光探针的银离子化学传感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Kursunlu等提出的3,4-bis-triazole bodipy作为银离子的检测,Yuan等提出的spirobenzopyran-basedmultifunctional chemosenso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Li等提出的oligothiophenederivative作为铁离子和汞离子的荧光探针,Xu等提出的quinolone derivative作为锌离子和镉离子的荧光探针等。有机荧光分子金属探针相比常规的金属离子检测手段,更省时省力,抗干扰性更强。
银离子是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威胁和毒害作用的最常见的重金属之一。在铅锌矿开采、冶炼、化工、照相器材、电影工业、医药工等部门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银离子及其络合物。银离子具有抑菌消毒消炎的特性,也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医药等方面,例如银离子洗衣机、银离子冰箱等。正因为如此广泛的运用,增加了其对环境的污染。银离子或银盐被人体吸收后会在皮肤、眼睛及粘膜沉着,产生病变,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快速、高灵敏度、抗干扰性强的银离子的检测方法对生物医药和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
目前有效的银离子荧光探针较少,普遍存在低选择性、低灵敏度、受其他金属离子干扰、响应慢等缺点,且多数银离子荧光探针以罗丹明类、芘类为主要结构,生产及应用过程中都具有较大的环境危害性。因此很有必要开发一种快速响应、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低环境危害性性的银离子荧光探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一些荧光探针的低选择性、低灵敏度、环境危害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银离子的荧光探针,同时提供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荧光探针可快速响应并高选择性检测银离子。
本发明提供的探针可选择性与银离子反应并发生荧光发射红移。该反应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能短时间内产生荧光发射峰变化,且荧光发射峰红移的波长与银离子浓度线性相关。本发明的荧光探针在溶液显黄色荧光,与银离子反应后显示浅红色荧光。
本发明的用于检测银离子的荧光探针,其具有如式1所示的结构通式:
其中Ar1和Ar2,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2、3、4、5、6、7、8所示的结构通式:
其中R1可以是甲氧基、氟基、硝基、磺酸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27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马沙坦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新型化合物以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