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作模具及其表面的复合改性层和表面改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3377.7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7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赵幸锋;顾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C21D1/06 | 分类号: | C21D1/06;C21D1/09;C21D7/06;B22D1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肖华 |
地址: | 20003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作模具 复合改性层 塑性变形层 表面改性 马氏体层 抗热疲劳性能 金属材料 次外层 晶晶界 热裂纹 最外层 扩散 保留 | ||
1.一种热作模具表面的复合改性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改性层包括位于所述热作模具次外层的塑性变形层和与所述塑性变形层连接的位于所述热作模具最外层的马氏体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改性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改性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塑性变形层的厚度为10~100μm;
所述马氏体层的厚度为1~10μm;
所述塑性变形层是通过对所述热塑模具的表面进行喷丸处理得到的;
所述马氏体层是通过对所述塑性变形层的表面进行表面淬火处理得到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改性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作模具为铝合金压铸模具。
4.一种热作模具的表面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塑性变形技术在所述热作模具的表面生成塑性变形层;
对所述塑性变形层的表面进行表面淬火处理生成马氏体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塑性变形技术在所述热作模具的表面生成塑性变形层的步骤包括:
通过表面纳米化技术在所述热作模具的表面生成所述塑性变形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纳米化技术为喷丸处理技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丸处理技术的处理参数满足下列中的任一项:
弹丸直径为0.6~2mm;
喷丸强度为0.10~0.50A mm;
覆盖率为100~300%。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淬火处理为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处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处理的处理参数满足下列中的任一项:
输入功率为200~600W;
扫描速度为30~50mm/s;
光斑直径为1.0~3.0m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变形层的厚度为1~100μm;所述马氏体层的厚度为0.1~10μm;所述热作模具为铝合金压铸模具。
11.一种热作模具,其特征在于,表面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改性层;或者
所述热作模具的表面是通过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行改性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上海交通大学;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33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处理零件悬挂散热支撑
- 下一篇:辊轴类双频淬火用感应加热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