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微藻培养的压差式开放管道生物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4380.0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1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周丰;易思富;阳武熊;唐道方;候丽华;彭锦桃;郭小玲;杨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德炎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04 | 分类号: | C12M1/04;C12M1/12;C12M1/24;C12M1/00 |
代理公司: | 常德天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45 | 代理人: | 刘红祥 |
地址: | 415700 湖南省常德***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培养 压差式 开放 管道 生物反应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微藻培养的压差式开放管道生物反应器,透明弯管的两端分别与中转蓄培器A和中转蓄培器B相连通;中转蓄培器A与中转蓄培器B中均设置有进气管和灭菌器,中转蓄培器A中的进气管上端设有增压气泵A和气体过滤器A,中转蓄培器B中的进气管上端设有增压气泵B和气体过滤器B;中转蓄培器A与中转蓄培器B的外底部均设有弹力伸缩架,中转蓄培器B底端的弹力伸缩架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垫高台,所述透明弯管上面开设有清洗孔。本发明构建一种高效节能、对微藻球径无选择性的、便洗式、开放的管道光生物反应器,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管道式封闭培养的清洗难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管道培养微藻技术的重大革命性突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微藻培养的压差式开放管道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微藻规模化培养主要有开放式培养和封闭式培养两种方式。开放式培养主要代表有跑道池、圆柱体培养池,该方式主要存在的缺陷是光能利用率低、空间利用率低、易受杂藻污染、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水分蒸发大。封闭式主要代表有封闭的透明管道式培养,但封闭管道存在清洗困难,机械泵作为驱动藻体在管内流动的动能,从而对所培藻体的个体大小有较强的选择性,不适合聚群球径大的微藻的培养,与外界的气体交流较少,容易产生溶氧量高,二氧化碳不足。
现有的管道式培养技术,存在诸多弊端,藻体直接随培养液一起通过机械泵,叶轮对藻体的伤害较大,在微藻中蛋白核小球藻球径在3-8微米,而葛仙米、地木耳的的聚群藻体的球径可达5-20mm,球径较大,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水泵驱动,葛仙米、地木耳可被水泵的叶轮损伤破损。因此现有技术的封闭管道培养,不能用来培养藻体球径较大的微藻。
管道清洗难的问题是制约封闭式管道推广的瓶颈技术,因此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清洗方法、减少附壁藻体的光阻,是推广管道培养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现有技术中,专利号CN 102000679 A提供一种磁性球清洗内壁的处理方法,但是成本高。因此探索一种成本更低、更方便的清洗方法,是微藻管道培养技术所需要的。
培养微藻有利于环境,但是培养微藻付出的能耗大,是得不偿失。现有管道式封闭培养模式,培养液靠水泵持续工作来驱动的单向流动,能耗较大,因此找到一种能耗更低的驱动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管道培养能耗成本,使培养微藻更有利于节能环保。
现有管道培养技术中,主要是封闭培养,管内外的气体交换较少。微藻生长繁育过程中所伴随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会产生许多代谢有利因素,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因素,后者对于一些受代谢毒害影响较大的微藻而言,是不利的,因此进行管内气体的交换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现有封闭管道技术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技术弊端,包括清洗及管内贴壁处理方法复杂,成本较高,现有技术采用水泵驱动,微藻经过水泵叶轮而遭到机械损伤,因此对培养藻体的直径范围较窄;管内与空气的气体交流较少,容易对微藻造成代谢毒害;开放式培养微藻时,水源蒸发量大,费水,容易污染原生动物和杂藻,收集藻体较为困难,同时培养目标微藻与杂藻、原生动物的分离较难;现有技术水泵驱动是持续工作,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微藻培养的压差式开放管道生物反应器,构建一种高效节能、对微藻球径无选择性的、便洗式、开放的管道光生物反应器,实现管道培养微藻技术的重大革命性突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德炎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德炎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43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