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纵梁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4738.X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6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尹晓熙;杨伟国;余丽娟;丁振龙;迟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纵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纵梁,属于汽车零部件。
背景技术
车架是汽车中最重要的承载部件,而车架纵梁又是其中的关键零件之一,所以纵梁在汽车上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汽车的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等均含有纵梁。
现有汽车的前机舱左右纵梁大都为钣金件拼焊而成,其制造成本较高,拼焊工序较多,重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且加工简单的前纵梁结构。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本体、纵梁加强件和紧固件,其中,
所述纵梁本体内设置有贯通其两端部的通道,所述纵梁本体沿其长度方向至少被分成相邻的刚性区与溃缩区;
所述纵梁加强件经挤压插入至位于所述刚性区的通道中,进而形成限制所述纵梁加强件与所述通道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所述紧固件用于所述纵梁加强件与纵梁本体的压紧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梁加强件的材质为铝合金。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隔断体,所述隔断体将所述通道隔断成第一通道分体和第二通道分体,所述纵梁加强件设置有至少两个,其均通过挤压分别被压入至第一通道分体和第二通道体分体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件为铆接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紧固件为铆钉,所述铆钉包括帽体和杆体,所述帽体径向尺寸大于所述所述杆体的径向尺寸,所述杆体的自由端还设有将其沿径向分成两块的槽;
所述纵梁本体的刚性区上设有若干沉头孔,所述帽体能够插入至所述沉头孔中,所述沉头孔能够限制所述帽体径向的扩张;
所述隔断体与所述纵梁本体的内壁之间能够容纳一配合块插入,并能沿其轴向滑动;
所述杆体能够穿过所述沉头孔以及开设在所述纵梁加强件上的通孔与所述配合块接触,当所述杆体与所述配合块做相对挤压运动时,所述杆体的自由端向外做扩张运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将纵梁加强件通过挤压的方式压入至纵梁本体的通道内,在挤压过程中,被挤压金属在变形区能获得比轧制锻造更为强烈和均匀的三向压缩应力状态,因此具有更好的连接强度,另外本发明纵梁本体仅仅通过挤压一道工序就能完成,相当于传统的钣金件焊接而言,其加工简单、方便,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A截面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纵梁本体、纵梁加强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紧固件与纵梁本体、纵梁加强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2-纵梁本体;4-通道;6-纵梁加强件;8-刚性区;10-溃缩区;12-隔断体;14-第一通道分体;16-第二通道分体;18-铆钉;20-帽体;22-杆体;24-槽;26-沉头孔;28-配合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4所示,本发明包括纵梁本体2、纵梁加强件6和紧固件,其中,
所述纵梁本体2内设置有贯通其两端部的通道4,所述纵梁本体2沿其长度方向至少被分成相邻的刚性区8与溃缩区10;
所述纵梁加强件6经挤压插入至位于所述刚性区8的通道4中,进而形成限制所述纵梁加强件6与所述通道4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所述紧固件用于所述纵梁加强件6与纵梁本体2的压紧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梁加强件6的材质为铝合金。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道4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隔断体12,所述隔断体12将所述通道4隔断成第一通道分体14和第二通道分体16,所述纵梁加强件6设置有至少两个,其均通过挤压分别被压入至第一通道分体14和第二通道体分体16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件为铆接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紧固件为铆钉18,所述铆钉18包括帽体20和杆体22,所述帽体20径向尺寸大于所述所述杆体22的径向尺寸,所述杆体22的自由端还设有将其沿径向分成两块的槽24;
所述纵梁本体2的刚性区8上设有若干沉头孔26,所述帽体20能够插入至所述沉头孔26中,所述沉头孔26能够限制所述帽体20径向的扩张;
所述隔断体12与所述纵梁本体2的内壁之间能够容纳一配合块28插入,并能沿其轴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47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