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串焊机的电池串传输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10175.5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3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傅林坚;石刚;洪昀;江兵;潘文博;罗叶枫;高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H01L31/1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2 | 代理人: | 朱莹莹,周世骏 |
地址: | 312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串焊机 电池 传输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串传输机构,尤其是一种用于串焊机的电池串传输机构,属于电池串传输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今的光伏组件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全自动串焊机焊接好电池串后,通过自动化流水线直接对接敷设机,焊接好的电池串直接传输到敷设机上。由于全自动串焊机与敷设机各自的高度要求,导致串焊机上电池串请求传输位置与敷设机上传送带有较大高度差,组件流水线的要求是尽量减少电池串在流水线上运输产生的电池片裂纹、隐裂等缺陷。主流全自动串焊机的电池串传输机构采用的是电池串请求传输位置处直接放到传输皮带的方式,该方式吸盘动作较多,而且需要在吸盘吸住电池串时上下移动,可能会对电池串造成损伤。为了减少吸盘动作,降低碎片率,急需一种新的电池串传输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全自动串焊机的电池串传输机构,该机构结构紧凑,可减少吸盘动作,减小搬运对电池串的损伤,降低碎片率,结构更换快速、方便。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串焊机的电池串传输机构,包括传输机架,所述传输机架具有第一架体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架体端相对应的第二架体端;所述传输机架的第一架体端安装有主动轮,传输机架的第二架体端安装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主动轮建通过传输皮带连接。所述传输机架还包括传输支撑架和位于传输支撑架下方的底板,传输支撑架和传输皮带通过支架支撑座支撑,所述支架支撑座安装在底板上并均匀对称分布于传输支撑架上;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传输顶升组件;所述传输顶升组件包括安装在底板上的气缸和直线轴承,所述气缸上设置有气缸固定块A及气缸固定块B,在所述气缸固定块B上设置有传输托板,所述传输托板通过安装在传输托板上的导向连接块及导向杆与所述直线轴承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输托板上设置有硅胶皮。
所述支架支撑座安装在底板上并均匀对称分布于传输支撑架两侧上。
所述传输机架的第一架体端设置主动轮安装板及电机安装板,主动轮通过主动轮安装轴安装在主动轮安装板与电机安装板之间;驱动电机直连主动轮安装轴驱动主动轮。
所述传输机架的第二架体端设置对称分布的从动轮安装板,从动轮通过从动轮安装轴安装在从动轮安装板上;且从动轮安装板上设置有皮带张紧装置。
所述皮带张紧装置包括位于从动轮安装板上的从动轮调节孔,从动轮安装轴能在所述从动轮调节孔内移动;从动轮安装轴上设置与所述从动轮安装轴垂直分布并能驱动从动轮安装轴在从动轮调节孔内移动的张紧轴,张紧轴与从动轮安装轴固定连接。
所述传输支撑架设置若干对称分布的内支撑杆,所述传输托板上设置若干托板切割槽,所述托板切割槽用以避让所述内支撑杆。
本发明的优点:在传输支撑架之间设置传输顶升组件,结构紧凑;当电池串请求传输位置和传送带有较大高度差时,可实现平稳快速传输,减少吸盘吸住电池串后的动作,同时可减少隐裂风险;当传输距离改变时,只需更改传输支撑架长度及传输皮带和传输托板长度即可;当串焊机上电池串请求传输位置与敷设机上传送带之间的高度差改变时,只需更改气缸行程和导向杆长度即可,减少吸盘的动作,降低碎片率。本发明结构紧凑,传输速度快,提高了产能,结构更换快速、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传输顶升组件在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传输顶升组件在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驱动电机、2-传输托板、3-从动轮、4-张紧轴、5-从动轮安装板、6-直线轴承、7-导向杆、8-气缸、9-支架支撑座、10-底板、11-传输支撑架、12-主动轮安装板、13-传输皮带、14-主动轴、15-主动轮、16-电机安装板、17-从动轮安装轴、18-从动轮调节孔、19-气缸固定块A、20-气缸固定块B、21-导向连接块、22-内支撑杆、23-托板切割槽、24-硅胶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减少吸盘动作,降低碎片率,本发明包括传输机架,所述传输机架具有第一架体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架体端相对应的第二架体端;其特征是:所述传输机架的第一架体端安装有主动轮15,传输机架的第二架体端安装有从动轮3,所述从动轮3与主动轮15间通过传输皮带1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0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