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9550.0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9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戴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3/32 | 分类号: | H04B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仓***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输 信号 补偿 电路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方法及设备,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高了2.5G/5G网口的传输信号的抗扰度。具体方案为: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包括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第一补偿模块和第二补偿模块,其中,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发送信号的传输参数和接收信号的传输参数,以及将发送信号的传输参数和接收信号的传输参数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发送信号的传输参数向第一补偿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接收信号的传输参数向第二补偿模块发送第二控制信号,第一补偿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补偿发送信号,第二补偿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补偿接收信号。本发明用于提高通信网口抗扰度的过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的更新应用,部分接入热点的速率已经超过了1Gbps,而基于2.5G/5GBase-T(Base-T是一种以bps速率工作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标准,它通常被称为快速以太网)协议的通信网口(简称:2.5G/5G网口)因为能够沿用普通的百米五类电缆线束来传输信号,已经开始日益兴起。
但是,由于在传统五类电缆线束中,2.5G/5GBase-T标准支持的传输距离为100米,而现有环境中已出现超过100米的应用,因此,当2.5G/5G网口在百米或者超过百米五类电缆线束上使用时,传输信号会受到五类电缆线束的插入损耗、以及电缆线束之间的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等的影响而被衰减。
因此,如何提高2.5G/5G网口的传输信号的抗扰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方法及设备,提高了2.5G/5G网口的传输信号的抗扰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该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可以包括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第一补偿模块和第二补偿模块。其中,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发送信号的传输参数和接收信号的传输参数,以及将发送信号的传输参数和接收信号的传输参数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补偿模块和第二补偿模块连接,用于根据发送信号的传输参数向第一补偿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接收信号的传输参数向第二补偿模块发送第二控制信号。第一补偿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补偿发送信号。第二补偿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补偿接收信号。
这样,当2.5G/5G网口沿用普通的百米五类电缆线束来传输信号时,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信号的补偿电路,能够根据当前的传输信号的传输参数,提前对传输信号进行补偿,以补偿传输信号由于受到插入损耗、近端串扰、远端串扰等影响造成的衰减,从而提高了2.5G/5G网口的传输信号的抗扰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输参数包括阻抗、插入损耗、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补偿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开关、第一电压补偿模块和第一滤波处理模块。其中,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至少一个开关连接,用于根据发送信号的阻抗、插入损耗、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得到发送信号的传输特性的数值,并根据传输特性的数值、当前支持的通信网口以及预先存储的第一对应关系,获取与传输特性的数值和当前支持的通信网口对应的第一选通配置信息,并根据第一选通配置信息向至少一个开关中的每个开关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至少一个开关中每个开关的导通或截止。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中包括发送信号的传输特性的数值范围、当前支持的通信网口以及对应的选通配置信息,该选通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开关中每个开关为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此时,相应的,至少一个开关,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导通或截止。第一电压补偿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开关导通或截止后的结果,对发送信号进行电压补偿。第一滤波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开关导通或截止后的结果,对发送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95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