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索引调制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0136.1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5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金小萍;赵蒙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万尾甜;韩介梅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交 频分复用 索引 调制 传输 方法 | ||
1.一种OFDM-IM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1)首先设定OFDM-IM子载波个数为N,划分成g个子组,则每个子组的子载波数为n,即n=N/g,并假设每个子组里激活的子载波数为k,则总共有C(n,k)种激活方案,其中C(n,k)表示从n中选择k个载波的所有组合数;
2)根据表示向下取整运算,得到p1值,该值表示子载波激活方案的比特数;采用比特填充技术(bit-padding)将表示子载波激活方案的比特数填充为等长,即p1+1个比特;所述的比特填充技术为:伪随机产生m个比特数据,选取p1个比特转换成十进制数Z,若则将原来选取的p1个比特按数据比特流顺次延后改成选取p1+1个比特,并根据第p1+1个比特值进行判决,若为0,则激活子载波组合的索引值为Z,若为1,则索引值为若则在p1个比特之后填充“0”或者“1”,从而也转化成p1+1个比特;
3)采用比特填充技术之后,每隔p2比特,再次选取p1比特重复比特填充过程,其中p2比特表示激活子载波上携带的调制符号大小,即其中MA和MB表示调制阶数大小;可见利用比特填充技术之后,每个OFDM-IM系统的子组里携带的比特数为p=p1+1+p2或者是p=p1+p2;
4)根据步骤2)得到的Z值,利用组合算法获得对应的激活子载波方案,子块激活载波个数满足C(ck,k)≤Z,子块激活子载波个数逐个递减进一步满足C(ck-1,k-1)≤Z-C(ck,k),其中ck>...>c1≥0,ck,ck-1...,c1均取自{0,...,n-1},最终激活的子载波序列号是J+1,J={ck,...,c1}
Z=C(ck,k)+...+C(c2,2)+C(c1,1) (1)
5)确定了子载波序列号后,利用双模调制技术,对每个激活的子载波进行MA-QAM调制,而对其余的子载波进行MB-QAM调制,其中
6)将g个子组进行组合,形成一个OFDM符号组,将g个子组频域数据的N个符号进行深度为g的交织,之后进行N点的IFFT运算,得到时域发送信号[X1,X2,...,Xn],最后在整个OFDM系统N个符号前加长度为L的循环前缀;
7)将OFDM-IM形成的发送符号,并串变换之后传送到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该信道的脉冲响应系数为hT=[hT(1)...hT(v)]T,其中hT(σ),σ=1,...,v是循环对称复高斯随机变量,遵从的分布,v表示信道冲击响应长度,假定信道在一个OFDM组里保持不变,且循环前缀长度L必须比v值要大;
8)频域信道传递函数系数为hT的N点FFT变化,表示为
其中表示N点FFT运算,
在接收端经过信道后的接收信号先删除掉每个OFDM子组的循环前缀,串并变换之后进行N点的FFT操作并进行解交织得到接收信号Y=[Y1,Y2,...,YN]T,满足
Yn=HnXn+Wn,1≤n≤N (3)
其中Wn为服从高斯分布的白噪声;
9)利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根据(4)式计算后验概率γn,其中1≤n≤N,SA(j)∈MA,SB(j)∈MB,如果γn>0,则表示该子载波对应的是MA-QAM,否则是MB-QAM调制;然后取各个γn的符号值,得出对应的激活子载波方案;最后根据硬限制(hard-limiting)算法直接求出每个载波对应的调制符号;
所述的硬限制(hard-limiting)算法思路如下:首先把M-QAM调制的符号分解成N1-PAM和N2-PAM,然后对每个子载波的接收信号Yn,根据(5)和(6)直接计算其携带的调制符号值sn=R(sn)+j*I(sn),其中u1=R(Yn),u2=I(Yn),R(.)表示取实部,I(.)表示取虚部;
10)根据检测出的激活子载波组合以及对应的调制符号,反映射到比特序列当中,并删除所填充的比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01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