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媒循环‑逆向冷热互换节能增效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3047.2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0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军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41/00;F25B4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5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媒 循环 逆向 冷热 互换 节能 增效 系统 | ||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制冷、制热电器领域。是一种能够让所有以冷媒为循环介质的制冷、制热电器设备实现节能增效的系统设计方案和装置。它适用于空调、冰箱、空气能热水器、冷冻机、冷库等设备。
背景技术:自从空调、冰箱、空气能热水器、冷冻机等冷热电器设备发明以来,各种外观设计和设备部件的更新换代层出不穷。比如:压缩机、热交换器、精控阀等电控器件以及冷媒应用等,各种新技术都是日新月异,使制冷、制热设备的效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革新大都是一些硬件上的更新和改进,其基本的循环系统的结构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和完善。如何使冷媒循环技术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实现新的突破,早已成为该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和科研方向。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在传统的冷媒循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目的是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冷媒循环方式,实现其自身能量互换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即通过增加一个板式换热器(或类似换热装置),使冷媒在进入冷凝器和蒸发器之前进行逆向冷热能量互换,相当于实现了冷媒的二次蒸发和二次冷凝。所不同的是,这次冷媒循环并不与外界环境发生能量互换,而是对冷媒自身能量实现无损耗的再次相互利用。这样,使进入冷凝器的冷媒温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加了工作系统的制热量;使进入蒸发器的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获得更多的制冷量。采取这种方法就可以在不增加外在能耗的情况下,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见图2)
本发明的主要作用和效果:1、可增加空调、冰箱、冷冻机的制冷量;2、可增加空气能热水器的制热量,尤其是有效地解决了空气能热水器在加高温时能效比差的问题。过去加高温时,冷媒从换热器出来时的温度已经超过摄氏60度,所以冷媒蒸发时吸收空气中的能量较少,甚至吸收不了空气中低品位的能量,仅靠压缩机本身的功效制热,以至于功率明显降低,影响节能效果。采用本系统之后这种状况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3、对冷热双用一体机的作用更加明显。能够有效地解决过去那种高温加不上去,低温降不下来的问题。可使制冷水和制热水的温差达到摄氏55度--65度,能很好地满足特殊客户的生产需求。比如:电镀厂、氧化厂、线路板厂等企业制冷水和制高温热水的需要。4、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在极热、极寒工况下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附图分为图1和图2。为了更直观和清楚地表达本发明专利的结构示意,在上述两图中分别省略了常规制冷、制热设备中常用的四通阀、储液罐等硬件装置的标注。重点表述冷媒循环的相变过程和换热过程。
图1为普通冷媒制冷、制热设备的工作循环示意图。表述的是:蒸发气化的冷媒经过压缩机a压缩,进入到冷凝器b后,冷凝液化放热(制热),然后再经过截流装置c(膨胀阀或毛细管)减压,进入蒸发器d (制冷),最后再进入压缩机进行下一轮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冷媒相互逆运行的过程,即一边需要压缩放热,而另一边需要蒸发吸热。冷媒在图1循环过程中,只是通过冷凝器和蒸发器同外界环境发生能量互换。然而,在此循环过程中,冷媒不论是冷凝还是蒸发,其自身的能量都不会得到完全的释放或吸收,这就给进一步充分利用冷媒的自身能量留下了空间。
图2为本发明专利的冷媒循环示意图。与图1的不同点:即在图1 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板式换热器E(如图所示),使冷媒在吸热和放热即发生相变之前,通过换热器E使冷媒自身能量发生互换,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其作用有二点: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内容,本发明采取以下实施方案:
1、首先根据设备的压缩机功率,匹配相应的板式换热器(或其他类似换热器);
2、把板式换热器的一端从冷凝器到截流装置(膨胀阀或毛细管) 的中间接入进出口;另一端从蒸发器到压缩机之间接入进出口(见图2)。注:一般板换接口多为不锈钢材质,与铜管焊接时应采用银钎焊。
3、按平常装机程序进行打压、测漏、加注冷媒、调试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军,未经李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30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