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8033.X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3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孙松尧;尹茂国;岳齐贤;金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宁波智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 | 朱萍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墙 防护墙 后浇带 防护结构 止水钢板 企口式 固连 现浇 右墙体 左墙体 施工 地下工程 防护 防水效果好 混凝土结构 常规的 砖砌体 自防水 隔开 伸入 同侧 延伸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后浇带防护结构自防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包括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右防护墙以及止水钢板,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端部隔开并形成有后浇带,左防护墙与左外墙端部固连,右防护墙与右外墙端部固连,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延伸至后浇带的同侧且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相连,所述止水钢板有两块且均位于后浇带内,两止水钢板的一侧分别伸入左墙体与右墙体内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固连;本防护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防护代替常规的砖砌体防护,其防水效果好、施工质量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为防止由于混凝土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及施工规范,通常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整体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施工区域,待结构变形稳定后,再施工临时施工缝,形成后浇带。
后浇带需等结构封顶或沉降稳定后方可浇筑,等待时间长,造成后续防水、回填土等工序都无法进行,常规的做法是在外墙外侧放大尺寸砌筑砖胎膜,但这种方法结构自防水效果差,回填结束后容易渗水。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结构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工期短、自防水效果好且不易渗水的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工期短、自防水效果好且不易渗水的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包括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右防护墙以及止水钢板,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端部隔开并形成有后浇带,左防护墙与左外墙端部固连,右防护墙与右外墙端部固连,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延伸至后浇带的同侧且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相连,所述止水钢板有两块且均位于后浇带内,两止水钢板的一侧分别伸入左墙体与右墙体内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固连。
在上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中,所述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的端部采用企口连接方式相连。
在上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中,所述左外墙、右外墙、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左外墙的钢筋结构与左防护墙的钢筋结构相连,右外墙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的钢筋结构相连,所述左防护墙的钢筋结构与右防护墙的钢筋结构隔开。
在上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中,所述左外墙与右外墙共用一个钢筋结构且所述钢筋结构通长布置且分别位于左外墙、右外墙与后浇带中。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现浇企口式外墙后浇带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绑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并安装左侧的止水钢板;
S2、绑扎左防护墙部分的钢筋,并将其与左外墙部分的钢筋相连;
S3、浇筑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
S4、将左外墙与左防护墙的混凝土养护至设计强度;
S5、对左外墙靠近后浇带的一端接触面、左防护墙的外端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
S6、重复S1-S4对右外墙与右防护墙进行施工,并使左防护墙与右防护墙按照企口连接方式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80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