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格架护坡与砂井渗水及导水坡面结合的生态护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40502.1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9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邵生俊;李军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4;E02D3/10;A01G22/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许志蛟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坡 渗水 导水坡面 结合 生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的格架护坡与砂井渗水及导水坡面结合的生态护坡系统,包括坡顶水渠,坡顶水渠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排水口,每个排水口均通过坡面排水渠与斜坡底部的路基水渠接通,坡顶水渠的渠底均匀分布若干竖直的砂井,砂井连接绿化单元,斜坡的破面上还设置有格架单元。本发明生态护坡系统通过结合格架单元和绿化单元,保证了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而不滑动,同时保证了工程和环境的友好发展,而且坡顶水渠、坡面排水渠非但保证了降雨不会大范围的入渗,而且还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使得植物的根茎在坡内形成天然的保护网,既保护了边坡的稳定性,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了贡献,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边坡治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格架护坡与砂井渗水及导水坡面结合的生态护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公路、铁路等高速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黄土滑坡问题。降雨入渗,是诱发黄土滑坡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发生降雨入渗,将很大程度的危害沿线交通设施的安全。针对此种情况,目前主要采用以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这种新型的治理方式是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在保证滑坡稳定的前提下,在坡面种植生态作物,不仅防止了降雨对坡面造成的冲刷,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相结合的方式对边坡进行综合整治近年来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保证黄土边坡稳定不滑动的前提下,往往会存在这样问题:黄土边坡土质疏松,又具有较大的孔隙结构,如果发生降雨,雨水会沿着孔隙通道或裂隙流入坡体,使得土体的粘聚力降低,如遇湿陷性黄土边坡,降雨的入渗还会造成黄土结构破坏,发生湿陷变形,这些因素都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危害。针对不同地区的黄土边坡,由于保护对象和滑坡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但这些治理方法都只是采用工程措施和种植植物来防止坡体的滑动,而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滑坡的问题。诱发滑坡的最大因素是降雨,如果我们在滑坡治理中采用一种简单可靠且经济的措施将降雨顺利排走,保证坡体不受降雨入渗的影响,那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坡的滑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格架护坡与砂井渗水及导水坡面结合的生态护坡系统,解决了现有边坡治理方案中,降雨雨水易渗入坡体而导致滑坡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格架护坡与砂井渗水及导水坡面结合的生态护坡系统,包括坡顶水渠,坡顶水渠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排水口,每个排水口均通过坡面排水渠与斜坡底部的路基水渠接通,坡顶水渠的渠底均匀分布若干竖直的砂井,砂井连接绿化单元,斜坡的破面上还设置有格架单元。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
绿化单元包括位于坡顶的耕植土层,耕植土层底部从上到下依次铺设有透水层和黏土层。
透水层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12°。
格架单元包括若干个相互连接的混凝土格架,混凝土格架通过土锚杆与坡面固接,每个混凝土格架底部均通过水分运移管与砂井接通。
每个混凝土格架的横截面均为方形或菱形。
土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25°。
每个水分运移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12°,水分运移管孔径均为5~10cm。
每两个相邻的排水口的间距为3-4个混凝土格架的水平间距。
每两个相邻的砂井的间距与每个混凝土格架的水平间距相同,沙井内径为40~50cm且其内填充细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05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