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0617.0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2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芳;覃鹏飞;韦政办;李宁;黎树贞;陈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04;B62D2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孙伟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头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下外板、侧围外板延伸板、后端板下板和D柱下角板,其中,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与所述后端板下板通过电阻点焊连接,所述D柱下外板与所述后端板下板通过电阻点焊连接,所述D柱下角板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后端板下板搭接,所述D柱下角板、侧围外板延伸板、后端板下板围合形成腔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安装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侧围总成的D柱下接头结构,连接D柱与尾端板总成,是白车身重要的接头结构之一,对车身扭转刚度和尾门扭转模态起到重大决定作用,在车身扭转工况时很容易在该区域应力其中造成车身疲劳开裂。传统的D柱下接头结构,侧围D柱下外板与后端板下板采用2-4颗螺栓连接,腔体内包括尺寸较大的D柱下加强板。
传统D柱下接头结构缺点主要有:成本高,结构复杂,安装费时,影响生产节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下外板、侧围外板延伸板、后端板下板和D柱下角板,其中,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与所述后端板下板通过电阻点焊连接,所述D柱下外板与所述后端板下板通过电阻点焊连接,所述D柱下角板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后端板下板搭接,所述D柱下角板、侧围外板延伸板、后端板下板围合形成腔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与所述后端板下板的搭接面位于车身外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D柱下角板上设有焊接工艺过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D柱下角板上设有斜面拐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D柱下角板连接有D柱下加强板、尾端板,所述D柱下角板、D柱下加强板、尾端板围合形成腔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D柱下角板连接有后侧围加强板连接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安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的搭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下外板1、侧围外板延伸板2、后端板下板3和D柱下角板4,其中,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2与所述后端板下板3通过电阻点焊连接(图1、2中的补丁即为焊点),所述D柱下外板1与所述后端板下板3通过电阻点焊连接,所述D柱下角板4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2、后端板下板3搭接,所述D柱下角板4、侧围外板延伸板2、后端板下板3围合形成腔体。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侧围外板延伸板2与所述后端板下板3的搭接面位于车身外侧。后端板下板3与侧围外板延伸板2的搭接面在车身外侧,可以实现电阻点焊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D柱下角板4上设有焊接工艺过孔7。D柱下角板4开有焊接工艺孔7,可以实现后端板下板3与D柱下外板1电阻点焊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D柱下角板4上设有斜面拐角8,D柱下角板4在拐角区域增大斜面设计,有效消除拐角处在车身扭转工况时的应力。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0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中草药组方
- 下一篇:一种治疗风寒湿型头疼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