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式鱼钩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1543.2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7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洪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洪灿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A01K9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9 | 代理人: | 阮康平 |
地址: | 525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鱼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具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式鱼钩。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鱼钩为单个鱼钩,通过鱼吃饵的过程,钩住鱼嘴内部,使鱼上钩。这种普通鱼钩,容易脱钩。而一旦鱼脱钩,不仅仅让钓鱼的人扫兴。老练的钓鱼爱好者都知道,鱼群是比较警醒的,附近一带水域,一旦有鱼脱钩,此处已经不适宜再继续垂钓。而且咬钩而逃的鱼,也容易死亡,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在鱼上钩后可以防止鱼脱钩的新式鱼钩。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新式鱼钩,包括底部鱼钩,所述底部尾鱼钩与鱼钩线连接,关键在于所述鱼钩线还与侧鱼钩座连接,所述侧鱼钩座包括支撑框座,所述支撑框座的一对横杆上分别通过卷簧连接有侧鱼钩,所述侧鱼钩包括卷簧两端沿竖向延伸的一对侧鱼钩臂,所述侧鱼钩臂之间设有驱动横杆,所述支撑框座的中部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上部铰接设有两个驱动臂,所述驱动臂铰接处还设有活动套筒。
本发明参考了传统的老鼠打的原理,在垂钓前,先将由卷簧连接的侧鱼钩向上翻绕,然后用驱动臂将侧鱼钩的侧鱼钩臂之间的驱动横杆卡住,再通过活动套筒套住驱动臂的悬置端,完成垂钓前准备,当鱼咬住底部鱼钩并拖动时,带动整个侧鱼钩座向下,然后驱动臂从活动套筒中脱离,侧鱼钩臂的驱动横杆失去制约,侧鱼钩在卷簧的作用力下回位,就可以通过对侧鱼钩钩住鱼头两边的鱼鳃部位,从而防止鱼脱钩。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座由铁线绕制而成,所述铁线绕制的一头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竖杆,所述铁线绕制的另一头向下延伸并与所述鱼钩线连接。整个支撑框座实际可以由铁丝绕制,制作十分简单,可节约制作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竖杆上绕制有铰接圈,所述驱动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铰接圈上。整个支撑框座采用铁丝绕制,则其上需要用到的铰接结构也可以采用绕圈铰接即可,无需机械冲切等工序形成铰接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鱼钩臂没有绕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鱼钩臂绕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3,本发明的新式鱼钩,包括底部鱼钩1,底部尾鱼钩1与鱼钩线连接,鱼钩线还与侧鱼钩座2连接,侧鱼钩座2包括支撑框座,支撑框座的一对横杆21和横杆22上分别通过卷簧210和卷簧220连接有侧鱼钩23和侧鱼钩24,侧鱼钩23包括卷簧210两端沿竖向延伸的一对侧鱼钩臂231和侧鱼钩臂232,侧鱼钩臂231和侧鱼钩臂232之间设有驱动横杆230,支撑框座2的中部连接有竖杆25,竖杆25的上部铰接设有两个驱动臂31和驱动臂32,驱动臂铰接处还设有活动套筒4。
本发明参考了传统的老鼠打的原理,在垂钓前,先将由卷簧210连接的侧鱼钩23向上翻绕,然后用驱动臂31将侧鱼钩的侧鱼钩臂231和侧鱼钩臂232之间的驱动横杆230卡住,再通过活动套筒套4住驱动臂31的悬置端,其中,侧鱼钩24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与侧鱼钩23一致,完成垂钓前准备,如图3所示;当鱼咬住底部鱼钩1并拖动时,带动整个侧鱼钩座2向下,然后驱动臂31和驱动臂32均从活动套筒4中脱离,侧鱼钩臂231和侧鱼钩臂232之间的驱动横杆230失去制约,侧鱼钩23和侧鱼钩24均在卷簧的作用力下回位,就可以通过对侧鱼钩23和侧鱼钩24钩住鱼头两边的鱼鳃部位,如图2所示,从而防止鱼脱钩。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框座由铁线绕制而成,铁线绕制的一头向上延伸形成竖杆25,铁线绕制的另一头向下延伸并与鱼钩线连接。整个支撑框座实际可以由铁丝绕制,制作十分简单,可节约制作成本。
优选的,竖杆25上绕制有铰接圈250,驱动臂31和驱动臂32的一端均铰接在铰接圈250上。整个支撑框座采用铁丝绕制,则其上需要用到的铰接结构也可以采用绕圈铰接即可,无需机械冲切等工序形成铰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洪灿,未经陈洪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15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