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阳角角模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2725.1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0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浩;李鑫舰;马楷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0 | 分类号: | E04G13/00;E04G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阳角角模 加固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阳角角模加固方法,包括:根据浇筑结构阳角的角度确定对应的阳角角模的角度,根据所述阳角角模的角度加工阳角角模;在所述浇筑结构阳角的外侧安装模板支撑,并在所述模板支撑与所述浇筑结构阳角之间安装所述阳角角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阳角角模加固方法进行施工,模板之间缝隙能够有效得到控制,减少阳角部位漏浆和蜂窝麻面现象,提高混凝土的观感质量;采用阳角角模加固方法进行施工,通过设置阳角角模,加大阳角模板部位的支撑力,增大了模板的刚度,更能有效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减少阳角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阳角部位混凝土的垂直度和顺直度,有效的改善了建筑物阳角部位的混凝土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阳角角模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阳角部位采用一般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加固,模板系统阳角部位难以加固严密,模板之间容易出现较大缝隙,混凝土浆体从模板缝隙间漏出,模板拆除后,阳角部位的混凝土成型质量较差,影响混凝土的观感质量;阳角部位采用一般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加固,由于模板本身的刚度较差,在浇筑过程中受到混凝土的侧压力影响,阳角部位的模板容易发生变形,甚至错位,影响阳角部位混凝土的垂直度;阳角部位采用一般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加固时,浇筑过程中容易造成混凝土材料的浪费,增加了材料成本和后期修补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阳角角模加固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阳角部位成形较差,且浪费材料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阳角角模加固方法,包括:根据浇筑结构阳角的角度确定对应的阳角角模的角度,根据所述阳角角模的角度加工阳角角模;在所述浇筑结构阳角的外侧安装模板支撑,并在所述模板支撑与所述浇筑结构阳角之间安装所述阳角角模。
进一步地,在所述阳角角模安装完成之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以浇筑所述浇筑结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浇筑结构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模板支撑和所述阳角角模。
进一步地,所述阳角角模的角度与所述浇筑结构阳角的角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阳角角模的角度大于或小于所述浇筑结构阳角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阳角角模安装完成之后,通过测量装置测量所述阳角角模的垂直度,当所述阳角角模的垂直度不符合预设条件时,调整所述阳角角模的垂直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阳角角模的垂直度调整完成之后,加固所述模板支撑,将所述阳角角模与所述模板支撑固定为一体。
进一步地,将所述阳角角模与所述模板支撑固定为一体之后,检查所述模板支撑是否固定牢固,当所述模板支撑不满足预设条件时,调整所述模板支撑以使其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撑包括横楞与竖楞,其中所述横楞均匀设置在模板外侧,用以固定所述角模和所述模板;所述竖楞均匀的排列在相邻两阳角间的模板外侧,与所述横楞垂直设置,用以固定所述模板。
进一步地,所述阳角角模为一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两外延板的大小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阳角角模加固方法进行施工,模板之间缝隙能够有效得到控制,减少阳角部位漏浆和蜂窝麻面现象,提高混凝土的观感质量;采用阳角角模加固方法进行施工,通过设置阳角角模,加大阳角模板部位的支撑力,增大了模板的刚度,更能有效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减少阳角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阳角部位混凝土的垂直度和顺直度,有效的改善了建筑物阳角部位的混凝土质量。
另一方面,本发明所述的阳角角模加固方法通过设置阳角角模,阳角角模的操作方便快捷,减少后期施工工序,在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27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轻度灰指甲的配方
- 下一篇:气流产生装置及气流产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