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防菌株AF01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44499.0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8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林珊宇;朱桂宁;贤小勇;韦小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B7/15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南宁市吉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25 | 代理人: | 李秋琦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粘类 芽孢 杆菌 菌株 af01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及其应用。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其分类命名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又名红龙果(台湾)、仙蜜果、芝麻果等,属于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原产于热带中美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台湾试种,经过驯化改良后在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区陆续栽培推广,目前广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火龙果果形独特,产业化前景良好,除鲜食外、还可酿酒、制罐头、果酱等,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及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同时还含有类黄酮、膳食纤维、植物多糖、植物甾醇和苷类化合物等多种功能性物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火龙果的贮存和调运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火龙果自然衰老,果实褐变萎蔫,另一方面则是微生物侵染,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导致采后病害发生比较严重,其中又以真菌病害危害最为普遍。引起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多数从火龙果伤口侵入,因果实采收代谢活动减弱,抗性下降,病原菌从寄主组织中获得角质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多酚氧化酶以及部分蛋白酶等生理代谢所需物质,从潜伏状态转变为致病状态而引起果实发病腐烂。朱迎迎等统计了在我国引起火龙果釆后病害的真菌有8个属至少9个种,李敏等记录海南火龙果采后真菌7种,常见的贮藏病害病原菌有炭疽菌(Collectotrichumgloeosporioides、Collectotrichum capsici)、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Fusariumoxysporum)、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cactivora)等。
目前,火龙果釆后病害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并带来污染环境和农药残留的安全问题,因此,开发和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生防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可用于防治火龙果采后病害的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该菌株已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简称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510075),保藏号为GDMCC No.60281,保藏时间为:2017年11月20日,分类命名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的菌剂,该菌剂的活菌数为1-8×109cfu/mL。
作为优选,所述的含有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的菌剂,该菌剂的活菌数为5×109cfu/mL。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含有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的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株活化:将多粘类芽孢杆菌AF01 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于25-28℃下培养1-2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44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掩膜板
- 下一篇:一种痔瘘祛毒熏洗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