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9934.9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1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方晓汾;郑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10/0525;H01M10/058;H01M10/625;H01M10/48;H01M10/63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韩冰;陈小莲 |
地址: | 324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以及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具有正极和负极,所述动力电池为长方体结构,且所述动力电池的长宽高的关系为:长是宽的0.9‑1.2倍,长是高的6倍;所述动力电池还包括连接所述正极的正极极耳和连接所述负极的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的相对的面积最小的两个面上,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均为长宽比为2:1的矩形片状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发明通过优化电池的散热结构以及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提高了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以及降低了动力电池的产热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不足以及具有高产热量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而汽车的不断增多,带来了各方面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因此新能源汽车相继推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由于新能源汽车更加节能、其能源更为清洁以及其能源的获取更加多样化等因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当前汽车过多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但在目前的推广过程中,制约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车载电源技术。
综合电动汽车的驱动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行业内普遍认为锂电池是电动汽车最具吸引力的车载电源,其能量密度更高、可输出电压更高、使用寿命长、对环境友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一旦热量无法及时扩散,堆积在电池内部就会造成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而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易燃有机物作为电解液,因此电池温度过高将会很容易引发由于电解液燃烧而导致的着火和爆炸。
现有的锂离子单体电池设计只考虑到了怎样满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使用时所占的体积,而很少考虑到电池使用过程中的热影响,随着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多的用作动力电源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所以设计具有高散热性能和低产热量的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不足以及具有高产热量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优化电池的散热结构以及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从而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以及降低动力电池的产热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具有正极和负极,所述动力电池为长方体结构,且所述动力电池的长宽高的关系为:长是宽的0.9-1.2倍,长是高的6倍;以及所述动力电池还包括连接所述正极的正极极耳和连接所述负极的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的相对的面积最小的两个面上,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均为长宽比为2:1的矩形片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动力电池的长*宽*高为180mm*185mm*30mm。
优选地,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均为长*宽为60mm*30mm的矩形片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动力电池还包括包覆于所述动力电池表面的包覆层,该包覆层由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制成。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动力电池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动力电池当前的表面温度以获得电池温度值;热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用于采集所述电池温度值,并基于所述电池温度值来控制所述动力电池输出放电电流。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电池温度值来控制所述动力电池输出放电电流,包括:根据所述电池温度值从数据库中的温控映射表调取与所述电池温度值对应的放电倍率阈值;判断所述动力电池的当前放电倍率是否大于所述放电倍率阈值;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当前放电倍率大于所述放电倍率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动力电池的当前放电倍率降低至所述放电倍率阈值,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按照所述放电倍率阈值输出放电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99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流电池的集中监控系统和监控方法
- 下一篇:伪卫星跳时信号捕获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