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提高水稻产量的富氧肥料及用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0583.3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周炜;胡宇容;郭智;陈留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06 | 代理人: | 叶涓涓,张慧清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麦秸 秆全量 还田 条件下 提高 水稻 产量 富氧肥 料及 用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肥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富氧肥料配方,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提高水稻产量的富氧肥料配方及其用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过速增长,迫于粮食压力和经济需求,土地集约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加。根据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公布数据,2008年稻麦秸秆产生总量约2852.5万吨,直接还田利用率约22.5%。已有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作为一项有效利用两熟地区丰富稻麦秸秆资源的农作措施,不仅具有土壤固碳(逯非等,2010)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佘冬立等,2008)等积极作用,但是,大量秸秆进入淹水土壤后进行厌氧发酵而导致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积累(单玉华等,2006),进而会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于建光等,2013),主要表现为水稻秧苗僵而不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施用以过氧化钙、尿素或复合肥为原料而创制的富氧肥料,研究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其对稻田水体、土壤微环境变化特征、水稻生长、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筛选出在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最为有效的富氧肥料配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提高水稻产量的富氧肥料,用于麦秸秆全量还田状态的稻田,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尿素5~9份,过氧化钙1~5份;
或
45%复合肥7~9.5份,过氧化钙0.5~3份。
进一步的,所述尿素与过氧化钙的重量比包括如下几种情况:5:5;6:4;7:3;8:2;9:1。
进一步的,所述45%复合肥与过氧化钙的重量比包括如下几种情况:7:3、8:2、9:1、9.5:0.5。
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提高水稻产量的富氧肥料使用方法,包括:
麦秸全量还田;
将肥料与过氧化钙混合均匀制成富氧肥料,按亩施15kg氮肥和基蘖肥施用60%的比例折算成为富氧肥料量施于水稻田。
进一步的,所述肥料为尿素或45%复合肥。
进一步的,当肥料为尿素时,尿素与过氧化钙的重量比包括如下几种情况:5:5;6:4;7:3;8:2;9:1。
进一步的,当肥料为45%复合肥时,所述45%复合肥与过氧化钙的重量比包括如下几种情况:7:3、8:2、9:1、9.5: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能够改善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秧苗僵而不发的情况,与稻田中秸秆发酵后产生的菌群和营养物质相配合,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与单纯施用常规尿素肥或复合肥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实施例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白马镇试验基地进行肥料施用对照试验。试验田土壤属黄棕壤,其基本理化性状为:pH(H2O,1:5)6.21±0.05,有机质(g/kg)16.62±3.15,全N(g/kg)0.87±0.01,全P(g/kg)0.24±0.01,速效氮(mg/kg)35.16±1.58,速效磷(mg/kg)11.84±2.23,速效钾(mg/kg)89.23±3.84。水稻供试品种:南粳9108。
以尿素、45%复合肥、过氧化钙为原料,配置富氧尿素肥和富氧复合肥。富氧尿素由尿素和过氧化钙混合制成,以富氧尿素总重量份数为10份计,自过氧化钙重量份数为1份、尿素重量份数为9份起,逐渐提高过氧化钙的比例降低尿素的比例,直至过氧化钙和尿素重量份数均为5份。本发明以尿素:过氧化钙重量比值为5:5、6:4、7:3、8:2、9:1的5种配方为实施例进行小区实验。富氧复合肥由45%复合肥和过氧化钙混合制成,以富氧复合肥总重量份数为10份计,自过氧化钙重量份数为0.5份、尿素重量份数为9.5份起,逐渐提高过氧化钙的比例降低尿素的比例,直至过氧化钙重量份数为3份,45%复合肥重量份数为7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05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利用率磷肥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案头菊春季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