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采样输出的空间机器人位置与姿态自抗扰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1904.1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1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袁源;于洋;袁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7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采样 输出 空间 机器人 位置 姿态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采样输出的空间机器人位置与姿态自抗扰控制方法;首先通过设计跟踪微分器为系统期望的位置与姿态信号安排过渡过程产生平滑信号,避免初始时刻跟踪误差过大产生较大的控制输入信号使得输出严重超调,同时获取期望信号的微分信号为控制器设计做准备;利用系统采样输出信号设计连续‑离散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的状态和总的非线性不确定项进行实时估计,并将非线性不确定项的估计值补偿到由连续‑离散扩张状态观测器输出的状态估计值与跟踪微分器获取的平滑信号以及微分信号组成的反馈组合中,进而形成复合控制器,避免内外干扰等非线性因素对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为空间操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利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间机器人系统伺服控制领域,涉及一种基于采样输出的空间机器人位置与姿态自抗扰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深入和范围扩大,空间机器人等各种形式的空间飞行器应运而生。在轨运行的空间机器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力梯度力矩、太阳光压力矩、气动力矩等外部环境干扰力矩,同时受到有效载荷活动部件的转动产生的力矩、飞轮安装误差产生的力矩及难于精确建模的摩擦力矩、太阳电池阵的驱动力矩以及挠性结构的耦合力矩等,并且这些干扰力矩的大小也是变化的,即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导致空间机器人控制系统具有多输入多输出,强耦合,外部干扰多的特点。针对这样一个典型的不确定、非线性、时变的被控对象——空间机器人系统直接进行空间研究难度大、风险大、耗费大,因此考虑空间环境的地面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模拟空间微重力环境。在现有的各种微重力环境/效应模拟方法中,液磁混合悬浮系统结合了液浮系统和电磁悬浮系统的优点,可以提供足够大的三维实验空间,保证空间机器人等飞行器试件在高水准微重力环境下长时间、无限制地连续进行空间操作实验。
地面液磁混合悬浮系统中的空间机器人试件内部状态强耦合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的粘性阻力、附加质量、负浮力等外部扰动,导致微重力环境中的空间机器人系统含有很强的非线性不确定项;同时,在实际运行控制过程中,空间机器人系统中的位置与姿态信息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通过离散时间采样获取的。因此,在空间机器人系统位置与姿态控制设计中,寻求一种基于采样输出的抗干扰主动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空间机器人的控制,人们已经提出多种控制策略。如,简单可靠但鲁棒性较差的PID控制;不基于精准模型但计算复杂且易出错的自适应控制;针对复杂非线性系统但会带来抖振的滑模控制等。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韩京清研究员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创立发展的自抗扰控制技术是一种不基于模型且可以解决复杂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控制问题的先进控制策略。其主要核心思想为:将系统中的未建模动态以及未知外部干扰当作系统的总和扰动,被实时地估计并补偿到控制器中,从而实现了动态系统的动态反馈线性化。随着广大学者对自抗扰控制技术理论方面的充分研究,自抗扰控制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飞行器控制、轧钢、发电厂、坦克炮控系统等机器人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采样输出的空间机器人位置与姿态控制问题,提供一种基于采样输出的空间机器人位置与姿态自抗扰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空间机器人系统同含有的内外扰动等非线性不确定项问题,保证空间机器人实现精准地位置和姿态控制,进而顺利完成各种空间操作任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基于采样输出的空间机器人位置与姿态自抗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构建微重力环境下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模型;
步骤2:设计跟踪微分器;
步骤3:设计连续-离散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系统状态和非线性不确定项;
步骤4:复合控制器设计。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步骤1的具体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1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