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柱塞组件柱塞端收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5599.3 | 申请日: | 2017-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1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山;谷伟轩;池宪;任欣;安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D19/00 | 分类号: | B21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柱塞 组件 收口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柱塞组件柱塞端收口方法。采用的收口装置包括滑靴收口底座、双锥形收口环、锥形套筒、限位环、滑靴端盖。通过直接施加压力至锥形套筒,将压力均匀施加至双锥形收口环,间接作用于滑靴以完成柱塞收口。本发明针对柱塞组件收口的问题设计的工艺工装,能保证在收口时金属流动方向顺着摩擦力方向,因而包容后两球面贴合均匀,轴向间隙小,拉脱强度高,简易高效并可保证收口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柱塞泵加工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柱塞组件柱塞端收口方法。
背景技术
液压式柱塞泵由于其结构紧凑,工作压力大,配合精度高且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自动流量调节,因而广泛用于各种航空产品中。柱塞泵的性能直接关系到飞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有效的设计制造,可以大幅提高它对液压系统的精度控制和工作效率。柱塞组件是柱塞泵的重要零部件,它的收口工艺一直是柱塞泵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与门槛,直接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目前,国产的柱塞泵由于收口工艺尚不成熟,在容积效率、噪音、使用寿命等方面存在缺陷。
柱塞泵是靠柱塞在缸体中作往复运动造成密封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油与压油过程的,进行柱塞组件的收口,一般是滑靴与柱塞杆的凹凸球面进行配合,对滑靴进行挤压至发生塑性变形完成收口的过程。收口后要求柱塞杆与滑靴之间能灵活转动无紧涩现象;并对其间隙、摆角、拉脱力等有一定要求。
柱塞组件常用的收口方式分为三类:拉丝模、哈夫模和三滚轮工艺。采用拉丝模收口,需要对模具的形状和尺寸进行精确设计,其参数很难确定。这种收口方式最为简易高效,收口时金属流动方向顺着摩擦力方向,因而包容后两球面贴合均匀,轴向间隙小,拉脱强度高。但收口后一般很难使滑靴和柱塞相对杆灵活转动,需要滚松工艺进行滚松。哈夫模与拉丝模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模具结构略有差异,可分为需滚松和不需滚松两类,其质量比拉丝模有所改进。三滚轮收口法是将三滚轮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收口时滑靴和柱塞旋转带动滚轮旋转同时对滚轮施加压力进行收口。采用这种方法一般不需要滚松,但对压力大小,收口时间有严格限制。此外施加力向下的分力会导致杆与滑靴产生间隙。其裙部材料除向内蠕变外,还沿切线方向辗延减薄,降低了拉脱强度。若三滚轮不能同时接触柱塞,也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压式柱塞泵柱塞组件的收口的方法。利用本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收口效果,收口方式稳定可靠,适于柱塞收口零件的大批量生产。
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柱塞组件柱塞端收口装置,包括滑靴收口底座、双锥形收口环、锥形套筒、限位环、滑靴端盖,所述滑靴收口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滑靴的槽,滑靴收口底座上方的双锥形收口环外周为锥形,所述双锥形收口环对称轴处的通孔分为两段,从下至上分别为内锥形段和内圆柱段,所述锥形套筒套在双锥形收口环外侧,所述锥形套筒内侧具有与双锥形收口环外锥面角度相同的内锥面,所述滑靴端盖置于锥形套筒上端,所述限位环套于锥形套筒和滑靴收口底座外侧,收口时,所述压力机通过滑靴端盖将收口压力作用于锥形套筒,该锥形套筒的内锥面挤压及双锥形收口环的外锥面,滑靴相对于双锥形收口环向上运动压入圆柱端,使滑靴抱紧柱塞杆。
作为优选,所述滑靴收口底座的槽的形状大小与待收口滑靴的柱端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锥形套筒内锥形最大直径等于双锥形收口环锥形中段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双锥形收口环内锥形与滑靴球端的外锥形形状相同,所述双锥形收口环内圆柱端与滑靴柱端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锥形套筒外圆直径与滑靴收口底座外圆直径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锥形套筒长度大于柱塞组件整体长度15-20mm。
一种柱塞组件柱塞端收口方法,利用上面所述的收口装置对柱塞组件进行收口,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55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