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幅随偏移距变化道集获取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0014.7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6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康;冉崎;张旋;肖富森;何青林;张光荣;梁瀚;关旭;张福宏;吕文正;吕龑;代瑞雪;喻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周莉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幅 偏移 变化 获取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振幅随偏移距变化道集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球介质为各向异性介质,所述各向异性介质包括n+1层的层状介质,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方法包括:
使地震波从所述n+1层的层状介质中的第n+1层传播到第1层;
建立所述地震波在所述第n+1层中的波位函数,所述波位函数包括入射纵波的波位函数、入射横波的波位函数、反射纵波的波位函数和反射横波的波位函数;
根据所述入射纵波的波位函数、所述入射横波的波位函数、所述反射纵波的波位函数、所述反射横波的波位函数以及所述n+1层的层状介质的边界条件函数建立第一矩阵,所述第一矩阵表示所述地震波在每两层之间分界面上的位移分量与应力分量;
根据所述第一矩阵建立表示所述n+1层的层状介质中第n层地震参数与第n-1层的地震参数的关系的第二矩阵,所述地震参数包括位移分量和应力分量;
根据所述第二矩阵建立表示所述n+1层的层状介质中所述第n层的地震参数与第1层的地震参数的关系的第三矩阵;
根据所述第三矩阵获取纵波反射系数和横波反射系数;
根据测井曲线数据确定子波;
根据所述纵波反射系数、所述横波反射系数和所述子波获取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道集;
其中,所述第一矩阵为:
G(n)=(Scd)(n)[M1n,N1n,M2n,N2n]Tej(ωt-σx),
其中,所述所述n表示第n层,所述M1n为所述第n层的入射纵波的振幅,N1n为所述第n层的入射横波的振幅,M2n为所述第n层的反射纵波的振幅,N2n为所述第n层的反射纵波的振幅,所述j为虚数符号,所述ω为角速度,所述t为时间,所述σ为波矢量,所述x为x轴上的位置坐标,所述u(n)为所述地震波在所述第n层中沿x轴方向上的位移分量,所述w(n)为所述地震波在所述第n层中沿z轴方向上的位移分量,所述σzz(n)为所述地震波在所述第n层中沿z轴方向上的应力分量,所述τxz(n)为所述地震波在所述第n层中沿x轴方向上的应力分量,
所述所述角标c表示矩阵的行序号,所述角标d表示矩阵的列序号,其中,
所述φiP1为所述入射纵波的偏振角,所述φis1为所述入射横波的偏振角,所述φp1为所述反射纵波的偏振角,所述φS1为所述反射横波的偏振角,所述F1为入射纵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F1n为第n层内入射纵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s1为入射横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s1n为第n层内入射横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F2为反射纵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s2为反射横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F2n为第n层内反射纵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s2n为第n层内反射横波数的垂直分量,所述z为z轴上的位置坐标,所述z轴垂直于所述层状介质且指向所述层状介质的第1层,所述c13、所述c15、所述c33、所述c35和所述c55均为各向异性介质的弹性系数,所述σ为波矢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001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白云岩缝洞发育储层甜点区预测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