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60149.3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6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吴玉莹;赵斌;许皓阳;李宇晗;于越;赵海龙;孔凡备;马亦玮;李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律涛 |
地址: | 06321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度 智能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热源、云服务器、至少一个供暖单元、以及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所述供暖单元设置在室内,且供暖单元包括散热器和下位机,所述散热器与热源管道连通,所述下位机包括散热器阀门、驱动装置、温度传感器、散热控制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控制终端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本发明结合网络技术设计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可在低成本运行条件下,无论室温较高或过低,都可通过控制终端实现对教室温度的控制,从而降低校园集中供暖的能耗,达到能源节约利用的目的,增加了温度调整的便利性,适合在校园内广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北方冬季各场所需进行供暖,因此学校就成为热能消耗大户。目前我国的集中供暖系统存在大量问题,由于大多采用单管供暖系统,并且无有效的调控设备,造成了热力失调严重、不同楼层的教室冷热不均等问题,一部分教室的室温达不到设计标准要求,而另外一部分室温过高,导致部分教室热量不足,而部分教室能量浪费等问题。校园的供暖主干线一般按照最初的整体规划一次性建成,而校园建筑却是分为几个工期分批建成的,供暖主干线的规划往往不能符合校园建筑的功能需要,从而导致供暖水力失调问题普遍存在,造成了能量消耗。
长期以来,校园教学楼的供热系统采用的是室内垂直单管串联的方式,在供暖系统运行中,用户不能自行调节室温,造成供水干管首末两端供热不均匀,往往是楼层高的教室室温过高,只能依靠开窗或减衣来进行降温;而楼层低的教室室温较低,采暖的实际意义不大,造成能源浪费的情况。而因单管顺流采暖系统是连续工作的,会经常出现当教室无人时(夜间和寒假)采暖系统仍然在工作的状况,最为严重的是热力站只能采用加大供水流量的方法来减小供水干管的温差,从而使低楼层的室温上升,消耗了更大的送水电耗并使高层产生更多的多余热量。我国正处于飞速城镇化进程中。按照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为100~150亿m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结合网络技术设计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可在低成本运行条件下,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从而降低校园集中供暖的能耗,达到能源节约利用的目的;还可查看每间教室的室温,无论室温较高或过低,都可通过控制终端实现对教室温度的控制,节约能源;另外,针对无人情况(或寒假)在温度调整时可通过其下位机自动实现供暖阀门的开启或关闭,免去了人工操作的困难,增加了温度调整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热源、云服务器、至少一个供暖单元、以及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所述供暖单元设置在室内,且供暖单元包括散热器和下位机,所述散热器与热源通过管道连通,所述下位机包括散热器阀门、驱动装置、温度传感器、散热控制器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散热器阀门设置在散热器与热源的连接管道上,所述驱动装置、散热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散热器阀门上,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散热器阀门的开度,散热控制器分别与驱动装置、温度传感器、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控制终端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分别与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云服务器分别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分别为WiFi、移动网络、蓝牙模块中的任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01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摩托车一体前双大灯
- 下一篇: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