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侧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0822.3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7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尚裕;高柳旬一;国定正人;佐佐木崇至;福山岳树;铃木滋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36 | 分类号: | B60R2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结构 | ||
获得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能够使从侧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的稳定化。防撞梁装接到门内板。防撞梁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支撑充气机并且包括设置在充气机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壁部。因此,使得当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展开时,来自安全气囊的展开的反作用力能够由防撞梁的支撑部承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国家阶段公开No.2005-537165(专利文献1)描述了涉及一种外部安全气囊乘员保护系统的发明。在该外部安全气囊乘员保护系统中,充气机和安全气囊设置在侧门内部。外部安全气囊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预测碰撞检测系统,以预测车辆与物体之间的碰撞。当预测碰撞检测系统已经预测到车辆与物体之间的碰撞时,致动充气机,使得安全气囊从侧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因此,当物体与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被安全气囊吸收,并且结果,能够降低物体相对于车辆的相对速度。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没有设置用以承受来自安全气囊的展开的反作用力的部件。从而,关于使从侧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的气囊的展开行为稳定化,存在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能够使从侧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稳定化。
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包括门外板、门内板、安全气囊、控制器、安全气囊膨胀部以及强化部件。门外板构成侧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门内板构成所述侧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安全气囊能够利用由于致动设置在所述门外板与所述门内板之间的充气机所喷出的气体,而朝向所述侧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控制器包括预测部,该预测部预测正在接近所述车辆的物体是否将与所述侧门碰撞。当已经基于从所述预测部输出的信号判定所述物体将与所述侧门碰撞时,所述控制器致动充气机。所述安全气囊膨胀部常规下是封闭的。所述安全气囊膨胀部设置到所述门外板,使得当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展开时,所述安全气囊能够向所述门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所述强化部件设置在所述充气机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包括支撑所述充气机的支撑部,并且装接到所述门内板。
根据第一方面,充气机设置在门外板与门内板之间,门外板构成侧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门内板构成侧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充气机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控制器包括预测部,该预测部预测正在接近车辆的物体是否将与车辆的侧门碰撞。当控制器已经基于从预测部输出的信号判定物体将与侧门碰撞时,控制器致动充气机。
另外,安全气囊膨胀部设置到门外板。安全气囊膨胀部常规下是封闭的,并且安全气囊膨胀部被构造为使得当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展开时,安全气囊能够向门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膨胀并且展开。从而,当已经预测了物体与车辆的侧门之间的碰撞时,由于致动充气机而喷出的气体使安全气囊穿过安全气囊膨胀部朝向侧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且展开。结果,即使在物体与车辆之间发生碰撞,也能够利用安全气囊吸收物体与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
然而,如果当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展开时,没有部件承受来自安全气囊的展开的反作用力,则可以想象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是不稳定的。
为解决该问题,在本公开中,强化部件装接到门内板。强化部件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在充气机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支撑充气机。这使得当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展开时,来自安全气囊的展开的反作用力能够由强化部件的支撑部承受。
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侧部结构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侧部结构,其中,支撑部被构造为包括侧壁部、上壁部和下壁部。侧壁部的板厚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且该侧壁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上壁部从所述侧壁部的车辆上侧的周缘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所述下壁部从所述侧壁部的车辆下侧的周缘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此外,所述充气机被构造为具有封闭的端部的筒状,并且所述充气机被设置为处于除了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外均由所述支撑部包围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08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