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3660.9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38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林一流;郑仁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天洋热熔胶有限公司;上海天洋热熔粘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7/06 | 分类号: | C09J177/06;C08G69/26;C08G69/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4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胺 热熔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为:将由二聚酸和其他脂肪族二羧酸组成的二元酸、由癸二胺和其他脂肪族二元胺组成的二元胺、硬脂酸,及抗氧剂,按一预设比例,加入到接有回流冷凝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先使用氮气置换2次,然后逐渐升温至120℃,开启搅拌;再缓慢升温至130℃后加入磷酸,保持温度在120~140℃之间反应1h;之后继续缓慢升温至240℃,然后保持温度在230~250℃之间反应1 h;开始抽真空,当体系压力低于400Pa时,继续保持温度在230~250℃之间反应1.5h;抽真空结束,解除负压,加入热塑性弹性体,继续保持温度在230~250℃之间搅拌1h,然后出料即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制备方法,属于胶粘剂及其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保型胶黏剂的重视与发展,热熔胶作为无溶剂型胶黏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生产与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共聚酰胺热熔胶是目前常用的热熔胶的一类,其作为热塑性树脂,在起到粘接作用的同时,常常也起到一定的填充作用,维持着应用产品的性能与形状。
共聚酰胺热熔胶常用于衣物、鞋材等材料的粘接,但由于共聚酰胺本身较容易发生应力屈服,在容易受外力影响的使用环境下,如果发生明显的应力屈服,会极大地影响应用产品的形状和性能。
因此,在保障粘接性能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改善共聚酰胺热熔胶本身的应力屈服性能,对提高共聚酰胺热熔胶的产品稳定性及扩展应用领域方面有极大的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制备方法,使得通过本发明制备所得的共聚酰胺热熔胶,在保障粘接性能的同时,提高其应力屈服性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共聚酰胺热熔胶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如下:
(1)将由二聚酸和其他脂肪族二羧酸组成的二元酸、由癸二胺和其他脂肪族二元胺组成的二元胺、硬脂酸,及抗氧剂,按一预设比例,加入到接有回流冷凝装置的反应容器中;
(2)投料完成后,先使用氮气置换2次,然后逐渐升温至120℃,开启搅拌;再缓慢升温至130℃后加入磷酸,保持温度在120~140℃之间反应1h;
(3)之后继续缓慢升温至240℃,然后保持温度在230~250℃之间反应1 h;
(4)开始抽真空,当体系压力低于400Pa时,继续保持温度在230~250℃之间反应1.5h;
(5)抽真空结束,解除负压,加入热塑性弹性体,继续保持温度在230~250℃之间搅拌1h,然后出料即得。
上述步骤(1)中,其他脂肪族二元酸选自己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或十四烷二酸中的一种;其他脂肪族二元胺选自乙二胺、己二胺或十二烷二胺中的一种。且各物料的配比如下:
二元酸与二元胺的摩尔比为1:1;
二元酸中,二聚酸与其他脂肪族二羧酸的摩尔比为0.4 - 0.85:0.15 - 0.6;
二元胺中,癸二胺与其他脂肪族二元胺的摩尔比为0.05 - 0.3 :0.7 - 0.95;
硬脂酸的加入量为二元酸和二元胺总质量的0.05%-0.3%;抗氧剂的牌号选自1010、168或1096中的一种,其加入量为二元酸和二元胺总质量的0.1%-0.7%。
上述步骤(2)中,磷酸的加入量为二元酸和二元胺总质量的0.05%;
上述步骤(5)中,热塑性弹性体的牌号选自YH-791、YH-792、 YH788,、B780A或B785A,中的一种,加入量为二元酸和二元胺总质量的10% - 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天洋热熔胶有限公司;上海天洋热熔粘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天洋热熔胶有限公司;上海天洋热熔粘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天洋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36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