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份反应固化式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8627.5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5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闫旭;龙云泽;何宏伟;赵颖涛;刘梦楠;刘国赛;李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8/10 | 分类号: | D01F8/10;D01F1/10;D01D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霍本俊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组份 反应 固化 溶剂 电纺微 纳米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双组份反应固化式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配置氧化组分纺丝前驱液:将原料混合均匀配置氧化组分纺丝前驱液,所述氧化组分纺丝前驱液包含乙烯基活性单体、增韧树脂和氧化成分;
2)配置还原组分纺丝前驱液:将原料混合均匀配置还原组分纺丝前驱液,所述还原组分纺丝前驱液包含乙烯基活性单体、增韧树脂和还原成分;
3)装配电纺装置:所述电纺装置包括储液针管(5),所述的储液针管(5)包括针管外壳(7)、推液机构和出液嘴(8),针管外壳(7)的内部腔体被竖直设置的隔板(19)分为左、右两个溶液腔(20),所述的溶液腔(20)底部均设置有出液口(21),所述的出液口(21)连通溶液腔(20)和设置于针管外壳(7)底部的出液嘴(8),出液嘴(8)与反应器(9)的上端口套接,所述的反应器(9)能促进两个出液口(21)流出的液体混合反应,反应器(9)的下端口与金属针头(13)的上端口套接,所述的金属针头(13)通过导线(14)电连接高压电源(15)的正极,所述的高压电源(15)的负极通过导线(14)电连接电纺装置的收集极(16),所述的收集极(16)设置于金属针头(13)的下端口的正下方,所述的推液机构包括分别置于两个溶液腔(20)内的活塞(17),活塞(17)的外表面套有橡胶套(18),两个所述活塞(17)的上端均安装有推杆(4),两个推杆(4)的上端均安装有一个推把(3),所述的推把(3)连接推动推液机构的驱动机构;
4)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将步骤1)配制的氧化组分纺丝前驱液注入步骤3)装配的电纺装置的一个溶液腔(20)中,将步骤2)配制的还原组分纺丝前驱液分别注入步骤3)装配的电纺装置的另一个溶液腔(20)中,调节金属针头(13)的下端口与收集极(16)之间的纺丝距离,打开高压电源(15)设置纺丝电压,启动推动推液机构的驱动机构,设置氧化组分纺丝前驱液的溶液腔(20)的出液速率和还原组分纺丝前驱液的溶液腔(20)的出液速率,进行静电纺丝,在收集极(16)上收集固化好的微纳米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组份反应固化式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和步骤2)的乙烯基活性单体为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辛酯、丙烯酰胺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步骤1)和步骤2)的增韧树脂为丁腈胶、聚(甲基)丙烯酸酯、ABS树脂、TPU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氧化成分为过氧化物,所述的还原成分为取代硫脲、叔胺、环酸钴、环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组份反应固化式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成分为羟基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物、酮过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组份反应固化式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装配的电纺装置中的出液嘴(8)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挡环(22),挡环(22)下表面安装有密封圈(26),挡环(22)下方的出液嘴(8)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23),所述的反应器(9)包括连接环(10),所述的连接环(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25),出液嘴(8)和反应器(9)通过内螺纹(25)和外螺纹(23)相连接,所述的连接环(10)通过异径接头(11)连接反应管(12),连接环(10)的下端口连接异径接头(11)的大口径端口,异径接头(11)的小口径端口连接反应管(12)的上端口,所述的反应管(12)下端口套接金属针头;所述的反应管(12)内设置有螺旋叶片(24),所述的螺旋叶片(24)安装在反应管(12)的内侧壁上;所述的推动推液机构的驱动机构为微量注射泵(1),所述的储液针管(5)通过微量注射泵(1)的固定卡(6)固定在微量注射泵(1)上,推液机构的推把(3)与微量注射泵(1)的推进杆的推板(2)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组份反应固化式无溶剂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推杆(4)的上端的推把(3)连为一体,所述的微量注射泵(1)为单推进杆微量注射泵,微量注射泵(1)的推进杆的推板(2)连接推把(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862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