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Myo检测试剂盒、制备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71893.3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7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抗Myo抗体 荧光蛋白 偶联 分子荧光 互补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 检测试剂 试剂盒 诊断试剂盒 准确度 发明试剂 临床检测 免清洗 准确率 诊断 监测 检测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Myo检测试剂盒、制备及使用方法。所述试剂盒包括:抗Myo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N端片段、抗Myo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C端片段;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一种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Myo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抗Myo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N端片段的制备、抗Myo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C端片段的制备;最后还公开了该试剂盒的使用方法;本发明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好、操作方便、检测快速、线性范围宽、免清洗、准确度高等优点,便于临床检测使用,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率,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用于体外免疫诊断检测人体内Myo的含量,属于疾病诊断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据最近美国心脏病协会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有720万AMI患者。但同时AMI又是高误诊率的疾病之一,一些确实患有AMI的患者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而另一些非AMI患者又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引起不必要的花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典型的胸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异常三项指标中有两项符合,即可诊断AMI。但许多AMI患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因此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心肌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发展也相当迅速,在临床中出现了很多心肌标志物。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 1960年由Kendrew用X线衍射法阐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描述的蛋白质三级结构。Myo 由一条珠蛋白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能可逆的与氧结合,有储存运输氧的能力,正常人血清中Myo含量非常少,AMI期间快速释放,症状发作后1h血中即见升高,2~4h内达正常上限10倍左右,5~10h达高峰,约30h回到基线,与CK-MB比较,出现时间更早,而恢复则较慢,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表明Myo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6.7%,Myo阴性预期值最高(100%),虽然Myo心肌特异性不高,但由于敏感性高,Myo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由于Myo的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AMI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
常用的Myo检测方法有金标定性试验、荧光免疫法、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CMIA)。金标定性实验快速,但该方法灵敏度低、无法动态监测Myo含量的变化。荧光免疫法操作复杂,对操作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较低,目前主要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筛查等对检测灵敏度要求较低的项目,并且反应时间较长。CMIA法是从ELISA法改进而来,与ELISA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等特点,但是CMIA法是非均相反应,操作过程需要清洗,这降低了检测的可重复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果能利用Myo的抗体,以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为平台,研发出一种针对心肌梗死疾病诊断的Myo快速检测试剂。使其与现有检测试剂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免清洗、精密度高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率,则会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和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用于定量检测Myo的检测试剂盒、其制备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制备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Myo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抗Myo抗体偶联荧光蛋白N端片段;
2)抗Myo抗体偶联荧光蛋白C端片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抗Myo抗体为针对Myo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18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