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6457.5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1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曾军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特三维(中山)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9/14 | 分类号: | B22F9/14;B22F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管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8 | 代理人: | 黄华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打印 金属粉末 界面 改性 方法 | ||
1.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粉末界面改性的过程为:
(1)将金属制成棒材,并精加工为可高速旋转的等离子枪电极棒,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制粉机组,启动电源,对炉体抽真空后引入氩气,高速旋转电极棒,并使用等离子枪对氩气进行两次引弧,氩气电离,在阴极与阳极间建立起高达3600℃的弧光极端温度,阳极棒料头熔化,在离心力作用下喷射出液滴,液滴经氩气流的强制对流瞬间冷却而凝固成粉末,并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收集,得到纳米级的金属粉末;
(2)采用磷酸、磷酸氢铵、氢氟酸、六亚甲基四胺、月桂醇硫酸钠和水配成弱酸液,加入步骤(1)的金属粉末,再加入钛源,加热至50~60℃反应,使钛源分散于金属粉末表面并预固定,1~1.5h后停止反应,过滤,用清水洗净;所述金属粉末的加入量为弱酸液质量的5~8%;所述钛源的加入量为弱酸液质量的4~6%;所述弱酸液中各组分总的质量份数以100份计,其中磷酸20~25份、磷酸氢铵20~25份、氢氟酸3~6份、六亚甲基四胺1~3份、月桂醇硫酸钠0.1~0.3份、水40~55份;
(3)将步骤(2)所得粉末加入稀硝酸液中,加热至60~80℃反应,40~60min后停止反应,过滤,清水洗净,得到由纳米二氧化钛包覆的金属粉末;所述粉末的加入量为稀硝酸液质量的3~5%;
(4)采用毫秒脉冲激光对步骤(3)的二氧化钛包覆的金属粉末进行焊接,使纳米二氧化钛以纳米晶形式牢固固定在金属粉末的表面,即可实现对金属粉末的界面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为钛合金、铜铝合金、镁铝合金或不锈钢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枪为转移弧式等离子枪,功率为60~100kW,电流为1600~2200A,电压为40~70V。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棒的旋转速度为10000~20000r/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炉体抽真空后的真空度为3×10-3~5×10-3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液滴冷却的速度为100~120℃/s;所述纳米级的金属粉末的粒径为5~1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钛源为四氯化钛、钛酸正丁酯或钛酸异丙酯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硝酸液的质量浓度为10~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界面的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秒脉冲激光由高脉冲能量光纤激光器产生,脉冲频率为8~12Hz,脉宽为8~12ms,单脉冲能量为12~18J,激光的功率密度为3×109~8×109W/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特三维(中山)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哈特三维(中山)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645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