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清洁垃圾焚烧炉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1032.3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9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齐霄超;齐宏亮;富锦;席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荣申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02;F23G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6002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燃料 燃烧器 焚烧炉 燃烧管 返烧 烟囱 三次风装置 清洁垃圾 一次风 炉膛 助燃 二次风装置 垃圾燃烧 农村垃圾 手动清灰 灰仓门 耐火层 热解室 小炉排 灰仓 炉门 炉排 炉体 配风 焚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清洁垃圾焚烧炉,包括炉体、烟囱、耐火层、加燃料门Ⅰ、加燃料门Ⅱ、燃烧管、燃烧器、炉膛、返烧空间、热解室、炉门、炉排、一次风上下部、一次风上部、返烧空间、三次风装置、灰仓门、灰仓,燃烧管连接烟囱和燃烧器,而且在燃烧管的中上部设置三次风装置,起到配风助燃作用;燃烧器下方设置返烧空间外侧设二次风装置,可使垃圾燃烧充分,燃烧器底部设置小炉排可手动清灰;加燃料门Ⅱ设置于烟囱的下方,可以定量加燃料。本发明是一种适合广大农村垃圾焚烧的焚烧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村及城市垃圾处理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清洁焚烧炉。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垃圾的长期露天堆放、自然填埋以及直接焚烧对大气环境、地下水和土壤等已经造成了明显的危害。因此,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垃圾焚烧技术是解决好农村垃圾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常规采用的垃圾焚烧炉,最大的缺点在于:垃圾在炉内停留时间短,燃烧速度慢,不能保证充分焚烧,产生焦油进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产品技术存在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焚烧充分、节能减耗、排放无害化的高效清洁垃圾焚烧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清洁垃圾焚烧炉,包括炉体、炉体上部的加燃料门Ⅰ、加燃料门Ⅰ下方的一次风上部、炉体外侧的耐火层、炉体下方的灰仓、灰仓上方的灰仓门、灰仓俩侧的一次风下部、灰仓门上方的炉排、炉排上方的燃烧器、燃烧器俩侧的热解室、燃烧器外侧的炉门、燃烧器下方的返烧空间、燃烧器上方的燃烧管,燃烧管俩侧的炉膛、燃烧管上部的三次风设置、三次风设置通过炉膛凸显在炉体外侧的三次风门、燃烧管伸出炉体上方的烟囱,烟囱下方的加燃料门Ⅱ。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炉体呈圆柱体状,设置耐火层。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烟囱呈筒状,与燃烧器内的燃烧管连为一体,二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根据实际安装运行,烟囱和燃烧管烟囱可以灵活安装,不必位于一条直线。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燃料门Ⅰ,由加料门上盖和加燃料口组成,加燃料盖边缘设置凸棱,加料口边缘设置凹槽及封槽,在加燃料门关闭时,凸棱与凹槽耦合,在封槽内填满石棉绳后注满水,炉体内的垃圾焚烧时,烟气不易出来,起到密封作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燃料门Ⅱ,可定量加燃料,加燃料门Ⅱ设置隔热手柄,便于开关。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燃烧器,下方为返烧空间,底部设置小炉排,前面设置点火门,侧壁为二次风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返烧空间,垃圾在一次燃烧后火焰向上窜动后受到炉体上部的阻挡,向下运动进入返烧空间,在返烧空间内通过烟囱的吸引向上窜动过程中再次被燃烧器燃烧。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小炉排,炉排间有空间,小炉排一侧设置活动清灰连接件,通过摇动活动清灰连接件,进而摇动炉排,清理炉排上部的灰烬。
上述燃烧器、燃烧管、小炉排的材质可采用耐2000℃高温以上的氧化锆陶瓷,耐2000℃高温以上的氧化铝陶瓷,耐2000℃高温以上的抗氧化耐热钢,耐2000℃高温以上的抗氧化钛铝合金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①炉体内采用的高效低排燃烧器内设置多个细长燃烧管,燃烧管从上至下多点配风,火力集聚,点火启动消烟快,聚温,且火力集中,实现彻底燃烧;
②本发明采用三次配风装置,加大进风量,使燃烧更加充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荣申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西荣申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10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