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00kV直流电缆用抗焦烧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2982.8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81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涂必冬;戴红兵;栾珊珊;陈敏;王兴宁;顾金云;张丽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德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K13/02;C08K3/22;C08K5/435;C08K5/378;C08K5/103;C08K5/47;C08K5/3492;C08K5/14;C08K5/37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4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500 kv 直流 电缆 焦烧 绝缘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电缆用抗焦烧绝缘材料,可以为±500kV直流电缆用,其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金属氧化物、抗氧剂、交联剂、助交联剂和抗焦烧剂;低密度聚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4000‑60000,密度为0.91‑0.93g/cm3,助交联剂为选自N‑环己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抗焦烧剂为选自2‑苯并噻唑基‑N‑吗啉基硫醚、N‑苯基‑N‑〔(三氯甲基)硫代〕‑苯磺酰胺、吗啉‑4‑二硫代甲酸‑4‑吗啉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发明的绝缘材料在具备90℃以上的耐温等级的同时还具备抗焦烧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00kV直流电缆用抗焦烧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行业是电力和通信两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配套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行业生产总量占全国总GDP的4~5‰,电线电缆产品起着输送能源、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血管”和“神经”。而其中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成本低、损耗小、没有无功功率、连接方便、容易控制和调节,在长距离输电中已被广泛采用。另外,直流电力电缆绝缘的工作电场强度高、绝缘厚度薄、电缆外径小、重量轻、制造安装容易、载流量大、没有交流磁场、有环保方面的优势,因此直流高压输电电缆作为直流输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压输电中的重要课题。但目前的高压直流用电缆材料在生产时易发生焦烧的风险,且耐温等级不高,严重制约了制备电缆的可用生产周期,进而影响到实际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高压直流用特别是±500kV直流电缆用的绝缘材料,其在满足耐高温的同时具备抗焦烧性能,大大延长了制备电缆的可用生产周期。
本发明还提供了高压直流电缆用抗焦烧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压直流电缆用抗焦烧绝缘材料,以重量份数计,所述绝缘材料的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90-100份、金属氧化物0.1-5份、抗氧剂0.1-1.5份、交联剂0.5-2.5份、助交联剂0.1-3份和抗焦烧剂0.1-3份;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4000-60000,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0.93g/cm3,所述助交联剂为选自N-环己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抗焦烧剂为选自2-苯并噻唑基-N-吗啉基硫醚、N-苯基-N-〔(三氯甲基)硫代〕-苯磺酰胺、吗啉-4-二硫代甲酸-4-吗啉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绝缘材料的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92-97份、金属氧化物0.3-3份、抗氧剂0.1-1份、交联剂1-2.2份、助交联剂0.1-2份和抗焦烧剂0.1-2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5000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以ASTM D1238标准在190℃条件下按照测试载荷为2.16Kg时测定为1.5-2.5g/10min,
更优选地,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为1.8-2.2g/10min。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体积电阻率大于等于1.0×1016Ω·c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镁。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抗氧剂为4,4’-硫代双(5-甲基-2-叔丁基苯酚)。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交联剂为过氧化二异苯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德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德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29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