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剂的生物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5365.3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6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素凤;王鑫;付明伟;刘珊珊;邵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49/57 | 分类号: | B01J49/57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一诚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16 | 代理人: | 续京沙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剂 生物 再生 方法 | ||
一种吸附剂的生物再生方法,其主要是先将处理含磷废水吸附饱和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P、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P分别滤出烘干待再生;用f/2培养液培养小球藻,达到对数生长期后,离心得到藻悬液;在f/2培养液中加入藻悬液,调节pH值为6.5~8.5、盐度为0~0.6mol/L(以NaCl计)、补充外源物质N的最终浓度为2.5%~12.5%;得到再生藻液;按每25mL~500mL再生藻液投加0.1g交换树脂的比例,将上述交换树脂D201‑P、D301‑P放入再生藻液中,再生3~5天后,将再生好的交换树脂取出洗净烘干,待循环使用。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再生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再生吸附剂的同时磷可以得到生物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吸附法由于具有高效、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除磷,而吸附剂的再生技术成为制约其应用的科学问题。吸附剂多采用物理及化学方法进行再生,再生成本高,再生液处置不当易引发二次污染,并且磷资源未能得到循环回用,生物再生技术有望解决物理及化学再生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然而,传统生物再生所采用的细菌在再生过程中需要提供有机碳,成本高,且有机物及菌体易堵塞吸附剂孔道,从而影响再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再生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废水磷回用的吸附剂生物再生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如下:
(1)先将处理含磷废水吸附饱和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P、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P分别滤出烘干待再生;
(2)用f/2培养液培养小球藻,达到对数生长期后,离心得到藻悬液;
所述的藻悬液为在f/2培养液中加入培养5~8天达到对数生长期的小球藻,离心得到的藻悬液细胞浓度为108cell/L;
(3)在f/2培养液中加入步骤(2)的藻悬液,调节pH值、盐度、补充外源物质N;得到再生藻液。
所述的再生藻液为每1000mL f/2培养液中接入200mL藻悬液,补充的外源物质N的最终浓度为2.5~12.5%;所述pH值为6.5~8.5,所述盐度为0~0.6mol/L(以NaCl计);
(4)按每25mL~500mL再生藻液投加0.1g交换树脂的比例,将步骤1的交换树脂D201-P、D301-P放入步骤(3)的再生藻液中,再生3~5天后,将再生好的交换树脂取出洗净烘干,待循环使用,并据再次吸附磷的量确定再生效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特点和显著优点:
(1)单胞藻普遍分布在地表水中,易从环境中分离培养且繁殖速度快,指数生长期细胞可以快速利用水体中的磷等其他营养物质,通过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将磷化合物转化成藻体自身有机物。
(2)再生过程易控制,固液易分离,成本低,再生效率高,处理聚磷商品化树脂的再生效率为70~80%;
(3)再生吸附剂的同时磷可以得到有效回用;
(4)无二次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先将处理含磷废水吸附饱和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P滤出烘干待再生;
在f/2培养液中加入培养5天达到对数生长期的小球藻,藻细胞浓度为108cell/L,离心得到的藻悬液;
在f/2培养液中加入上述藻悬液,采用微量NaOH、HCl调节pH值为7、盐度为0mol/L(以NaCl计)、补充外源物质N达浓度为7.5%,得到再生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53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