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VTDM帧结构的低速可变速率多模式编码调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6278.X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3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宋艳军;林远超;王立民;王赛宇;李辉;尹曼;张鸣芸;王薇;陈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 13124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0081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vtdm 结构 低速 可变 速率 模式 编码 调制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VTDM帧结构的低速可变速率多模式编码调制器,包括指令解析模块、接口管理模块、编码模块、组帧模块、成形滤波模块和数字上变频模块。本发明的处理分为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控制层面,二是业务层面。控制层面是由指令解析模块解析出各种控制信号,用于对接口管理模块、编码模块、组帧模块、成形滤波模块和数字上变频的控制。业务层面首先由接口管理模块对基带输入数据进行识别和接收,接收到的数据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送编码模块进行编码,编码后的数据进行组帧、成形滤波及数字上变频处理。本发明具有解调门限低、数据处理灵活、适用站型广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星间或星地各种环境条件、各种不同类型基站之间通信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模式编码调制器。本发明可以为不同平台、不同用途的用户同时提供数据传输。基于VTDM帧结构的低速可变速率多模式编码调制器使用扩频技术和分组编码技术实现,此技术可根据链路状态调整传输速率以提高传输链路的可用度和传输效率。
背景技术
传统的调制器实现固定的调制带宽、固定的编码速率、固定的用户群体,会出现带宽利用率低的情况,基于VTDM帧结构的低速可变速率多模式编码调制器使用多数据技术、可变速率技术、扩频技术和分组编码技术实现高增益、多用户、高效率通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基于VTDM帧结构的低速可变速率多模式编码调制器解决上述不足。本发明具有传输速率变化灵活、数据接口安全简单、资源利用率高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星间或星地通信传输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VTDM帧结构的低速可变速率多模式编码调制器,包括指令解析模块1、接口管理模块2、编码模块3、组帧模块4、成形滤波模块5和数字上变频模块6;
所述的指令解析模块1接收指令信号,解析出各种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送给接口管理2、编码模块3、组帧模块4、成形滤波模块5和数字上变频模块6;接口管理模块2接收基带信号,根据指令解析模块1送来的控制指令,对基带信号进行存储和转发,并将基带信号转发给编码模块3;编码模块3接收接口管理模块2送来的数据,根据指令解析模块1送来的控制指令对接收的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数据送给组帧模块4;组帧模块4接收编码模块3送来的编码数据,根据指令解析模块1送来的控制指令对编码数据进行组帧,之后将组帧数据送给成形滤波模块5;成形滤波模块5接收组帧数据,并根据指令解析模块1送来的控制指令对组帧数据进行成形,之后将成形数据送给数字上变频模块6;数字上变频模块6接收成形数据,生成频带数据输出。
其中,所述的组帧模块4由组帧控制模块4-1、数据缓存模块4-2、同步头产生模块4-3、工作模式产生模块4-4、帧计数产生模块4-5和数据组帧模块4-6组成;
所述组帧控制模块4-1接收指令解析模块1送来的指令控制信号,生成五组控制信号,分别送给数据缓存模块4-2、同步头产生模块4-3、工作模式产生模块4-4、帧计数产生模块4-5和数据组帧模块4-6;数据缓存模块4-2接收、存储编码模块3送来的编码数据,并根据组帧控制模块4-1送来的控制信号,将缓存数据送给数据组帧模块4-6;同步头产生模块4-3根据组帧控制模块4-1送来的控制信号生成同步头信号,并将同步头信号送给数据组帧模块4-6;工作模式产生模块4-4根据组帧控制模块4-1送来的控制信号生成工作模式信号,并将工作模式信号送给数据组帧模块4-6;帧计数产生模块4-5根据组帧控制模块4-1送来的控制信号生成帧计数信号,并将帧计数信号送给数据组帧模块4-6;数据组帧模块4-6接收组帧控制模块4-1送来的控制信号、数据缓存模块4-2送来的缓存数据、同步头产生模块4-3送来的同步头信号、工作模式产生模块4-4送来的工作模式信号和帧计数产生模块4-5,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同步头信号、工作模式信号、帧计数信号和缓存数据组帧送给成形滤波模块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62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铝合金焊丝
- 下一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致密双层陶瓷连接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