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电流传感器技术的逆变器功率管故障诊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7150.5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7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闫浩;徐永向;邹继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流传感器 技术 逆变器 功率管 故障诊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电流传感器技术的逆变器功率管故障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PMSM)相比其他电机具有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高控制精度等优点,故其在数控机床、机器人伺服控制、电动汽车、军用武器、深水伺服系统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整个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中,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是相对脆弱的环节,若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控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逆变器功率管中主要故障分为短路故障和开路故障,短路故障发生时多引起过流保护,且长时间的短路故障会熔断功率管,从而转换为开路故障。对于功率管开路故障,传统方法通常通过实时地检测电流或电压信息,来定位故障功率管。
然而,若采用一个单电流传感器来实现逆变器功率管的故障诊断,驱动器的体积和成本均得以降低,且减少了传感器附加引线,避免了由于电流传感器采样差异所带来的扰动。现有的单电流传感器技术大多对逆变器的直流母线进行采样,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在电压空间矢量六边形的低调制比区域和扇区边界区域存在盲区,导致相电流波形发生畸变;(2)畸变的相电流波形不仅影响电机伺服性能,而且不利于实现电机系统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等高可靠控制策略;(3)电流采样点在一个PWM周期内不固定,相电流重构算法复杂;(4)为解决电流重构盲区,需要复杂的补偿算法,会间接增加PWM开关频率,增加系统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利用单电流传感器采样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利用新型电路拓扑的单电流传感器技术实现三相电压源逆变器功率管开路故障诊断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改善电流重构盲区,减小相电流的畸变,有效提升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和逆变器功率管的故障诊断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单电流传感器技术的逆变器功率管故障诊断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单电流传感器安装在逆变器的两条支路上,采集两条支路的总电流,在一个PWM周期的两个零电压矢量中间时刻对单电流传感器进行采样,分别得到C相电流ic和A相电流ia,再根据ia+ib+ic=0,重构出电机的三相电流;
步骤二:利用步骤一重构出的三相电流及公式(1),计算出Park电流矢量,并得到故障诊断变量,根据故障诊断变量的取值范围判定发生开路故障的功率管位置
Is=iα+jiβ=|Is|∠θs(1)
式(1)中,Is为Park电流矢量,iα为重构三相电流ia、ib、ic经过三相与两相坐标变换得到的α轴电流分量,iβ为重构三相电流ia、ib、ic经过三相与两相坐标变换得到的β轴电流分量,|Is|为Park电流矢量的模,∠θs为电流矢量与A相绕组轴线的夹角,j为虚数单位。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新型的单电流传感器技术在空间矢量六边形的低调制比区域和扇区边界区域不存在盲区,省去了繁琐的补偿算法;
(2)电流传感器的采样点固定为两个零电压矢量的中间时刻,实现简单;重构相电流谐波畸变率较小,可以提高故障诊断精度;采样单电流传感器来实现逆变器功率管的开路故障诊断,极大的节省了驱动器的体积和成本,避免了由于不同电流传感器所引入的干扰;故障诊断实现时根据重构的三相电流计算出Park电流矢量,并得到故障诊断变量,从而定位出故障功率管;该方法不仅可以诊断单管开路故障,还可以诊断双管开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单电流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图;
图2为两个零电压矢量作用时间内的电流路径图;
图3为采样单电流传感器技术的电流重构盲区图;
图4为故障诊断算法的原理框图;
图5为Q1单管开路故障时的相电流图;
图6为Q1单管开路故障时的故障诊断变量图;
图7为Q1和Q3双管开路故障时的相电流图;
图8为Q1和Q3双管开路故障时的故障诊断变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71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