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线状地物转为图斑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8727.4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2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菡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菡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陈宙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状地物 图斑 方法和装置 面积分析 缓冲区 空间位置关系 精细化管理 辅助决策 自动连接 综合处理 压盖 成型 叠加 还原 地块 地貌 相交 直观 合并 | ||
1.一种用于将线状地物转为图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相邻的地类相同并且宽度相同的多个线状地物,将所述多个线状地物自动连接形成一条整线;
生成与所述多个线状地物相对应的图斑面以及与所述图斑面相对应的缓冲区;
对所述缓冲区内的多个线状地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处理,所述空间位置关系包括:重叠、相交、压盖;
将所述缓冲区内的对于多个线状地物的处理结果导入地类图斑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相邻的地类相同并且宽度相同的线状地物、将所述线状地物自动连接形成一条整线包括:
获取地类编码,将相邻的地类编码相同并且宽度相同的多个线状地物自动连接,形成一条整线,其中,所述线状地物包括:道路、沟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与所述多个线状地物相对应的图斑图包括:
将所述整线作为中心线,根据预设的扩展宽度值将线状地物的实际宽度向两侧进行扩展,形成所述图斑图以及与所述图斑图对应的所述缓冲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缓冲区内的多个线状地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处理包括:
按照地类优先级将所述多个线状地物从上到下进行叠加显示,自动挖除叠加显示区域中被压盖在下方的线状地物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获取所述多个线状地物的连接点,将所述连接点进行平滑处理,使所述连接点的周边区域能够平滑过度;其中,所述连接点包括:路口;
将所述多个线状地物之间的缝隙和碎面合并到相临近的地物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缓冲区内的对于多个线状地物的处理结果导入地类图斑内包括:
将所述缓冲区内的对于多个线状地物的处理结果与原有的地类图斑进行融合,自动将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缝隙和图斑碎面合并到相邻近的地类中,形成新的地类图斑。
6.一种用于将线状地物转为图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状物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相邻的地类相同并且宽度相同的多个线状地物,将所述多个线状地物自动连接形成一条整线;
数据缓冲模块,用于生成与所述多个线状地物相对应的图斑面以及与所述图斑面相对应的缓冲区;
位置关系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缓冲区内的多个线状地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处理,所述空间位置关系包括:重叠、相交、压盖;
图斑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缓冲区内的对于多个线状地物的处理结果导入地类图斑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物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类编码,将相邻的地类编码相同并且宽度相同的多个线状地物自动连接,形成一条整线,其中,所述线状地物包括:道路、沟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缓冲模块,用于将所述整线作为中心线,根据预设的扩展宽度值将线状地物的实际宽度向两侧进行扩展,形成所述图斑图以及与所述图斑图对应的所述缓冲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关系处理模块,用于按照地类优先级将所述多个线状地物从上到下进行叠加显示,自动挖除叠加显示区域中被压盖在下方的线状地物的全部或部分区域;获取所述多个线状地物的连接点,将所述连接点进行平滑处理,使所述连接点的周边区域能够平滑过度;其中,所述连接点包括:路口;将所述多个线状地物之间的缝隙和碎面合并到相临近的地物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斑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缓冲区内的对于多个线状地物的处理结果与原有的地类图斑进行融合,自动将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缝隙和图斑碎面合并到相邻近的地类中,形成新的地类图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菡,未经陈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872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WEB跳转页面的载入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下一篇:智能交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