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9282.1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丁秋炜;王艺林;王素芳;于晓微;李志元;滕厚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29/20 | 分类号: | C10G2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裂化 油浆脱固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剂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百分计,包含以下组分:30~50%的具有结构式(Ⅰ)的脱固剂主剂,5~10%的破胶剂,5~10%的增效剂,30~50%的溶剂;本发明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剂为油溶性产品,因此可直接作用于油相,用量少、作用时间快、使用方法简单,可以高效脱除催化裂化油浆中的催化剂粉末,为炼油企业增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炼制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油浆是出自炼油厂流化催化裂化(简称FCC)装置主分馏塔塔底的重质油品,其富含胶质、沥青质,具有粘度高、密度大等特点。FCC油浆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固体催化剂粉末,灰分较高,一般含量为0.2~0.9wt%。这些催化剂粉末会影响下游产品的质量,例如作为碳黑和针状焦原料时,灰分必须<0.05wt%,优级品则要<0.02wt%。另外,催化剂粉末含量高的油浆作燃料油组分时会加速火嘴的磨损,作加氢裂化原料时会堵塞催化剂孔道,增加压降。因此,为了提高催化裂化油浆的经济利用价值,必须采取措施,脱除FCC油浆中的固体催化剂粉末,降低油浆灰分。
现有的脱除技术包括:自然沉降、助剂沉降、过滤、静电分离、离心分离法等。自然沉降是最早使用的方法,由于催化剂粉末的粒径范围在0~80μm,其中20μm以下粒径占相当比重,沉降速度慢,而且油浆粘度大,胶质、沥青质阻碍了催化剂粉末的沉降,所以即使升高温度,沉降效果也不理想。静电分离技术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工业应用的成功经验,但在国内一直未得到推广,主要原因是其分离效果受油浆性质和操作条件的影响较大,特别对胶质沥青质较高的重油催化裂化油浆的适应性不好。过滤法是通过一种过滤介质将油浆中的催化剂粉末拦截在油浆以外而实现分离净化的,过滤介质为不锈钢粉末或丝网烧结而成的多孔金属过滤器。目前过滤技术在国内应用较为普遍,多数为进口设备和技术。虽然过滤方法的净化效果较好,但投资较高,而且过滤操作通常在3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进行,像重油催化裂化油浆这样的物料容易生焦使滤孔堵塞,导致过滤器性能下降甚至无法运行。
采用化学药剂助沉降的方法是对传统自然沉降法的改良,该方法具有工艺和设备简单、成本低的优点。近年来,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溶性破乳剂与絮凝剂复合使用方面,这类方法是将水溶性破乳剂、絮凝剂以及一定比例的水加入到油浆中,利用絮凝剂使催化剂粉末聚集、沉降,再通过破乳剂的作用使含有催化剂粉末的水相与油相分离,最终达到从油浆中脱除催化剂粉末的目的。如专利CN 100395313C,将含有破乳剂和絮凝剂的水与混合油(轻质溶剂油与催化裂化油浆混合油)分别预热后混合、破乳,将富集了催化剂粉末的下层水分出,破乳剂是烷氧基化烷基酚醛树脂、多元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中的一种或复配物,絮凝剂是聚合硅酸盐、聚合氯化铝等中的一种或复配物。该发明提供的方法脱除时间短,脱除率高。如专利CN 100410351C在处理比重大于或等于水的重质油浆时,加入比重大于水并且与水混溶的弱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如乙酸胺、柠檬酸铵、果糖等作为助剂,脱除油浆中的催化剂粉末,脱除时间短,脱除率高。但是以上这些方法由于使用了水溶性的药剂,而催化剂粉末又在油相中,因此该类脱除催化剂粉末的作用为非均相作用,催化剂粉末需经历从油相到水相的脱除过程,势必影响脱除效率;另一方面,以上这些方法还需向催化裂化油浆中加入水相,尽管使用了破乳剂来进行油水分离,但肯定会在油浆中残留水分,从而影响油浆的品质;最后一点,以上这些方法使用的絮凝剂大都含有金属离子(聚合氯化铝等),残留在油浆中也会对油浆的深度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如增加灰分值、使催化剂中毒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克服现有催化裂化油浆脱固剂的诸多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油溶性复合油浆脱固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92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