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铁路声屏障锚固用水泥基自愈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90624.1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7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剑;梁勇;刘自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C04B38/10;C04B111/20;C04B11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铁路 屏障 锚固 水泥 自愈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铁路声屏障锚固用水泥基自愈复合材料,包括下述按百分比计的下述成分:硅酸盐水泥30%~55%,硫铝酸盐水泥或铝酸盐水泥10%~30%,矿物掺合料5%~10%,改性纤维0.3%~1%,减水剂0.1%~0.6%,防沉剂0.03%~0.12%,发泡剂0.01%~0.05%,混凝土膨胀剂3%~5%,消泡剂0.05%~0.1%,自修复组分:0.5%~2%,其余为石英砂,所述的自修复组分为速溶硅酸钠和硬脂酸铝的一种或两种。该复合材料强度高,具有自愈自修复功能,能有效解决混凝土早期塑形开裂及后期干缩开裂问题,具有优良的增强增增韧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速铁路声屏障锚固用水泥基自愈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铁路在运行过程中,车体内部、动力设备内部、轮轨之间以及车身与空气之间因摩擦而产生巨大的噪声,是对线路附近声波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此国内外最通行、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在线路两侧安装声屏障进行半主动防治。声屏障通常沿铁路平行方向布置,具有一定强度与高度,紧靠线路噪声声源,具有阻抗消声的功能,是目前一般情况下阻隔、消减车辆运行噪声最有效的技术手段。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列车高速运行的客运专线铁路,时速高达300公里以上,其噪声分贝等级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当列车以250km/h速度行驶时,列车风就会产生脉动力作用在声屏障上,声屏障结构就要考虑疲劳影响。因此,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及与桥梁合理的连接方式,解决高速铁路列车大密度、长期运行声屏障结构疲劳问题,成为高速铁路声屏障设计的关键。作用在高铁声屏障上的荷载主要包括结构自重、风荷载、列车风引起的脉动力,还要考虑地震等因素对结构的作用力。
声屏障立柱与基础的连接方式决定了声屏障结构整体的抗疲劳性能。国外初期建造的高速铁路声屏障,由于声屏障立柱与基础连接方式不合理,声屏障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底板松动、立柱变形加大等现象,造成声屏障破坏,进而影响列车行车安全。
我国现有的高速铁路声屏障体系主要由声屏障吸隔声板、H型钢立柱组成,其声屏障吸隔声板由吸隔声混凝土或铝合金制成,H型钢立柱为型钢制作,存在耐久性差、易开裂、抗腐蚀性差、抗局部冲击荷载能力低、易折断、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高速铁路声屏障安装主要有两种方法:方法一采用在梁上预埋“U”形螺栓,使用螺母将H型钢立柱连接于梁上,此法由于列车往复行进带来的震动和脉动风压、恶劣的室外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H型钢及螺栓螺母会逐渐锈蚀,连接会逐渐松动,存在安全隐患。方法二预先挖好桩基,在桩基内埋入钢筋网与H型钢立柱相连,采用工装调整好立柱位置后,浇筑混凝土或重力砂浆,此法由于混凝土和重力砂浆为脆性材料,抗拉强度低,长时间处于列车及环境带来的往复荷载条件下,易出现开裂破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高速铁路声屏障锚固用水泥基自愈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强度高,具有自愈自修复功能,能有效解决混凝土早期塑形开裂及后期干缩开裂问题,具有优良的增强增增韧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高速铁路声屏障锚固用水泥基自愈复合材料,包括下述按百分比计的下述成分:硅酸盐水泥30%~55%,硫铝酸盐水泥或铝酸盐水泥10%~30%,矿物掺合料5%~10%,改性纤维0.3%~1%,减水剂0.1%~0.6%,防沉剂0.03%~0.12%,发泡剂0.01%~0.05%,混凝土膨胀剂3%~5%,消泡剂0.05%~0.1%,自修复组分:0.5%~2%,其余为石英砂,所述的自修复组分为速溶硅酸钠和硬脂酸铝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速溶硅酸钠和硬脂酸铝合用时其使用比例为1∶1~1.5。
所述低碱硅酸盐水泥的碱含量小于或等于0.6%,铝酸三钙含量低于8%,且强度等级为不低于42.5。所述的矿物掺合料为硅粉。
所述的减水剂为氨基高效减水剂、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一种或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06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