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99072.0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9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琳;宋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度选择 反射片 侧入式背光模组 印刷网点 光源 液晶显示装置 入光面 散射 入射 反射 传统背光模组 液晶显示技术 背光模组 光源发射 均匀发散 薄型化 导光板 反光面 面光源 反光 减小 同侧 预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属于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反射片、角度选择片,其中,反射片位于所述角度选择片的入光面同侧,且在所述反射片的反光面设置有多个印刷网点,所述印刷网点用于对入射到所述反光面的光线进行散射。所述角度选择片的入光面接收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且所述角度选择片用于反射预设角度的入射到所述入光面的光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经过角度选择片的反射和反射片印刷网点的散射后变成一个面光源。本发明将光源均匀发散,提高光的利用率,减少传统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降低了成本,减小了背光模组的重量,减少了热量的产生,实现薄型化,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LED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分辨率高、清晰度高、耗电量低而备受消费者的关注。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成部件,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现有背光模组可以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由于LED光源位于背光模组的侧面边缘,光线从侧面照入,拥有轻量、薄型、窄边框、耗电低等特点。
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均采用导光板的方案,使光路在导光板内部的向下表面发生全反射,同时在导光板下表面设置印刷网点,通过印刷网点破坏在导光板内部的全反射,让光线从导光板出射,通过控制印刷网点的疏密和大小,从而将侧面的线光源转换成均匀的面光源。但增加导光板也造成侧入式背光模组工艺难度加大。首先,由于导光板受热膨胀影响较为明显,导致其入光面的光学结构处理非常复杂;同时,导光板的设置还可能带来可靠性问题,如在震动过程中的磨伤问题,高温膨胀造成的挤压LED等问题,另外导光板成本相对高,且重量较重,影响了背光模组的轻便及成本问题。
因此,如何在不设置导光板的前提下,实现将线光源扩散为面光源,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成本,且使光源均匀射出,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反射片和由多层膜片形成的角度选择片,其中,反射片位于所述角度选择片的入光面同侧,且在所述反射片的反光面设置有多个印刷网点,所述印刷网点用于对入射到所述反光面的光线进行散射;所述角度选择片的入光面接收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且所述角度选择片用于反射预设角度的入射到所述入光面的光线。
可选的,所述角度选择片由折射率范围为1.3~1.7的聚合物材料的多层膜片层积形成,且相邻膜片之间折射率不同,且厚度范围为300nm~600nm。
可选的,所述角度选择片和反射片之间有一定间隔,且所述间隔大于光源高度。
可选的,任一层所述膜片中聚合物材料选取聚三氟乙烯醋酸、聚偏氟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和聚偏氟乙烯中一种。
可选的,所述聚合物材料为聚三氟乙烯醋酸的膜片,其物理厚度范围为 450nm~600nm;或,
所述聚合物材料为聚偏氟烯的膜片,其物理厚度范围为380nm~450nm;或
所述聚合物材料为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膜片,其物理厚度范围为 320nm~400nm;或,
所述聚合物材料为聚醚酰亚胺的膜片,其物理厚度范围为300nm~380nm;或,
所述聚合物材料为聚偏氟乙烯的膜片,其物理厚度范围为400nm~480nm。可选的,所述多层膜片折射率高低间隔设置,层积顺序不固定。
可选的,所述反射片为银反射片。
可选的,所述印刷网点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90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