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多功能出液设施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1993.6 | 申请日: | 201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6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许小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小莉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液池 废液 反应池 旋转杆 操控开关 出液道 清杂器 入液道 顶部设置 发电设备 废液处理 高效节能 均匀设置 上下两端 旋转扇体 循环利用 利刃 扩展柱 横置 水道 储存 净化 自由 环保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效多功能出液设施,包含集废液池及废液反应池,集废液池上部连接一带有多入液道的首入液道,下部连接出液道,出液道插入废液反应池内上部;集废液池内横置向道,向道罩设有清杂器,清杂器上下两端设置有利刃,集废液池外设有一自由扩展柱;所述废液反应池内设置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上均匀设置有旋转扇体,所述废液处理向顶部设置有与旋转杆相连的发电设备,所述废液反应池中部设置有一带有操控开关的排纯水道,底部设置有一带有操控开关的扫杂道。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多功能出液设施,该设施能够对集废液池进行有效的净化,同时能够处理储存并循环利用废液,集环保高效节能于一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高效多功能出液设施。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然而,目前全球的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日益紧缺,有必要合理和环保地利用淡水资源。目前住宅区每层楼的排水系统中,没有设立回收利用设备,洗脸洗手、洗菜、洗衣服或洗澡用过的水直接排入下水管道中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多功能出液设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多功能出液设施,包含集废液池及废液反应池,所述集废液池上部连接一带有多入液道的首入液道,下部连接一带有操控开关的出液道,所述出液道插入废液反应池内上部;所述集废液池内横置置两条向道,所述向道罩设有清杂器,所述清杂器上下两端设置有利刃,所述集废液池外设有一用于驱动清杂器做直线往复运动的自由扩展柱,所述自由扩展柱的伸缩端置于集废液池内并连接于清杂器侧面;所述废液反应池内设置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上均匀设置有旋转扇体,所述废液反应池顶部设置有与旋转杆相连的发电设备,所述废液反应池中部设置有一带有操控开关的排纯水道,底部设置有一带有操控开关的扫杂道。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支废液进水管的进水端通过密封接头可拆卸连接有进水软管。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密封接头一端通过橡胶垫圈密封螺纹连接于支废液进水管,另一端外侧壁上均匀向外延伸有若干凸起部,所述进水软管内侧壁上向外延伸有若干与凸起部相对应的限位部,所述凸起部配合于限位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其中,集废液池内设置有可做直线往复运动的带有利刃的清杂器,便于对集废液池内侧壁上的污泥进行定期清理;其中,通过支废液进水管将家庭生活中产生的不同废液集中收集,通过集废液池进行储存,通过废液反应池进行加药物搅拌净化处理,经沉淀后将废液反应池内上部的清水通过排纯水道排水回收利用,将内底部沉淀的杂质通过扫杂道排出废液反应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密封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集废液池,11-首入液道,12-支废液进水管,13-出液道,14-向道,15-清杂器,16-利刃,17-自由扩展柱,2-废液反应池,21-旋转杆,22-旋转扇体,23-发电设备,3-排纯水道,4-扫杂道,5-密封接头,51-凸起部,6-进水软管,61-限位部,7-橡胶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小莉,未经许小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19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