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鱼雷装退箱设备中的抓雷运载机构顶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03761.4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1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亭;王中;王岩松;马军利;杨秀芳;王利军;苏波;武广成;牛科凯;路臣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A9/38 | 分类号: | F41A9/38;F41A15/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地址: | 71007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鱼雷 装退箱 设备 中的 运载 机构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鱼雷装退箱设备中的抓雷运载机构顶紧装置,包括手柄、固定座、活动块、圆杆、顶紧块和螺杆;固定座固定在抓雷运载机构的推力板一端;固定座两侧面开有同轴通孔,且在同轴通孔内安装有销轴;在固定座后侧下部开有螺纹通孔;手柄能够绕销轴转动;手柄下端与活动块通过转动轴配合,活动块前端与圆杆一端固定连接;当手柄绕销轴转动时,能够通过活动块带动圆杆轴向运动;螺杆穿过固定座后侧下部的螺纹通孔,螺杆端部固定有顶紧块,通过旋转螺杆能够推动顶紧块将活动块顶紧。本发明提出的助飞鱼雷抓雷运载机构顶紧装置,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解决抓雷运载机构装退箱过程出现抓雷钩松脱,停止装退箱的难题,确保了装退箱的成功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飞鱼雷装退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鱼雷装退箱设备中的抓雷运载机构顶紧装置,对抓雷运载机构提供顶紧功能,实现抓雷机构远距不同平面安全可靠的抓取功能。
背景技术
助飞鱼雷外形为圆柱形和圆锥形,且外表对凸出物要求严格,其在发射箱体内采用滑轨或导子方式进行支撑、定位和出箱姿态控制。导轨或导子槽安装在发射箱体内部,滑块或导子安装在助飞鱼雷上。对于这种流线外形,要使用装退箱设备将其装载或退出发射箱体,目前有履带式传输、人力推动或拉动、行吊调节装载等装退箱方式,但每种方式的使用均存在着安全性和局限性问题,产品的装载往往需要设计很多额外的结构件。为满足不同型号的助飞鱼雷装载或退出发射箱体,需要一种简便的抓雷运载机构。受到发射箱体内部空间和弹体外形的限制,需要这种装置能够借用箱体内部已有结构或有限空间,实现远距离不同平面的抓取,将助飞鱼雷装载或退出发射箱体。
如图1所示,是一种远距不同平面抓雷运载机构,由推力板4、传动块12、操纵机构、抓取机构组成。操纵机构安装在推力板正面,操纵机构包括手柄1和固定座2。固定座固定安装在推力板正面,手柄中部与固定座通过销轴3转动配合。抓取机构安装在推力板正面,抓取机构包括抓雷钩10和圆杆7;圆杆穿过推力板正面固定安装的套筒5,并与套筒间隙配合;圆杆一端与手柄端部滑动配合,当手柄绕销轴转动时,能够带动圆杆轴向运动;圆杆另一端与抓雷钩根部铰链配合,抓雷钩中部与推力板通过销轴转动配合,当圆杆轴向运动时,带动抓雷钩绕销轴转动,实现对雷体的抓取。传动块12固定安装在推力板背面,用于与鱼雷装箱设备的传动链条配合,以带动推力板在助飞鱼雷发射箱内导轨中移动。推力板正面还安装有顶紧部件9,顶紧部件顶端为滚轮,顶紧部件用于与雷体接触,防止抓雷运载机构其他部件与雷体碰撞。推力板正面两侧还安装有起导向作用的压板6。
使用时,抓雷运载机构起始放置在鱼雷装箱设备上,鱼雷装箱设备的传动链条与传动块12连接,通过链条带动推力板向助飞鱼雷发射箱移动。当抓雷钩进入发射箱,推力板在助飞鱼雷发射箱内导轨中移动,直至抓雷钩接触雷体的拉雷块,同时顶紧部件顶紧雷体;然后推动手柄,抓雷钩抓取助飞鱼雷,在链条的带动下实现助飞鱼雷的装箱和退箱操作。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当推动手柄,抓雷钩抓取助飞鱼雷后,抓雷运载机构在链条的带动下实现助飞鱼雷的装箱和退箱操作时,需要操作人员始终推动手柄,一旦松脱手柄,则会导致抓雷钩松脱拉雷块造成事故。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实现助飞鱼雷远距离不同平面的装退箱工作,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鱼雷装退箱设备中的抓雷运载机构顶紧装置,在抓雷运载机构的抓雷钩抓取拉雷块后,能够顶紧抓雷钩,防止抓雷钩松脱,解决抓雷运载机构安全可靠抓取鱼雷拉雷块的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一种用于鱼雷装退箱设备中的抓雷运载机构顶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固定座、活动块、圆杆、顶紧块和螺杆;
所述固定座为底部带有连接面的中空结构,固定座底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抓雷运载机构的推力板一端;固定座上部开有供手柄运动的长条形通孔;固定座两侧面开有同轴通孔,且在同轴通孔内安装有销轴;在固定座后侧下部开有螺纹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37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