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蝗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09243.3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7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罗孝贵;杨刚;雷高;刘昌华;刘虹伶;陈庆东;李超;刘月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K50/90 | 分类号: | A23K50/9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蝗虫 人工 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蝗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所述蝗虫人工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水80~85份、小麦苗粉1~5份、大豆粉8.0~8.5份、酵母粉3.1~3.5份、抗氧化剂0.1~0.5份、胆固醇0.05~0.1份和琼脂粉1~3份。本发明提供蝗虫人工饲料在饲养蝗虫时,蝗虫取食正常,幼虫喜食,幼虫成活率达到65.31%,优于天然饲料禾本科植物成活率61.8%,同时人工饲料对蝗虫生长发育、繁殖没有任何良影响,能够满足蝗虫大规模人工养殖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蝗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农作物的生产常常因为农业害虫的危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需要对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发生条件、以及防止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对昆虫的研究需要对昆虫在室内进行大规模的饲养,为科学试验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采用人工饲料对昆虫进行大量饲养就是这些科学研究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另外,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营养的需求,鸡鸭鱼肉不再是餐桌上的美食,野味昆虫日益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菜肴,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被广大消费者青睐。昆虫资源成为当今人类开发利用的极其丰富的宝贵资源。其中东亚飞蝗(蚂蚱)是昆虫可食用,尤其是提取蛋白质的主要资源之一,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近些年来,研究报道公开了昆虫体内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它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甲壳素能使人体内霉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被女性朋友所欢迎,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蝗虫营养结构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此外,随着药用昆虫斑蝥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开发利用,野生斑蝥不断减少,斑蝥的人工养殖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斑蝥幼虫对蝗虫卵有着依赖性和专一性,需要大量饲养蝗虫来收集卵块养殖斑蝥幼虫。
鉴于上述对蝗虫的大量需求,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上蝗虫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蝗虫的人工饲养还要靠种植大量的禾本科植物来满足蝗虫的取食需要,这样就造成蝗虫养殖成本高,而且蝗虫病害严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蝗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蝗虫人工饲料适宜蝗虫正常生长发育,且适合蝗虫的规模化长期饲养。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蝗虫人工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水80~85份、小麦苗粉1~5份、大豆粉8.0~8.5份、酵母粉3.1~3.5份、抗氧化剂0.1~0.5份、胆固醇0.05~0.1份和琼脂粉1~3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水83份、小麦苗粉3份、大豆粉8.3份、酵母粉3.3份、抗氧化剂0.3份、胆固醇0.07份和琼脂粉2份。
优选的,所述抗氧化剂包括抗坏血酸。
优选的,组分还包括重量份为0.1~0.5份的防腐剂,所述防腐剂包括苯甲酸钠、苯甲酸、山梨酸和尼泊金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蝗虫人工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大豆粉和酵母粉进行灭菌处理,得到大豆粉和酵母粉混合物;
2)将所述步骤1)中得到的大豆粉和酵母粉混合物与小麦苗粉、抗氧化剂和水总质量的35%~40%的水混合搅拌,得到混合物料;
3)将琼脂粉和剩余的水在100℃条件下溶解,将得到的琼脂溶液与所述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物料混合搅拌,得到蝗虫人工饲料;
所述步骤1)、2)与步骤3)之间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制。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灭菌的条件:灭菌的时间优选为30min;灭菌的温度优选为121℃。
优选的,组分中包含防腐剂时,将防腐剂在步骤2)中添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92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