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汞离子的目视比色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1307.3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1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许雪琴;洪敏强;李明玉;曾碧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35100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16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离子 目视 比色 传感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汞离子的目视比色传感器,设计具有特殊发夹结构的H‑DNA,在汞离子存在下,H‑DNA的3’端和5’端通过T−Hg2+−T结构互补配对,使H‑DNA的茎干部分完全互补,引发核酸外切酶III对其剪切,生成富含鸟嘌呤的DNA单链,释放出来Hg2+又和H‑DNA反应引发酶切反应,如此循环,使H‑DNA不断被剪切,生成越来越多富含G的单链DNA,在氯化血红素存在时,形成DNA催化酶,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与H2O2反应,生成蓝色产物,实现可视化检测汞离子。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短,能够快速地可视化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汞离子含量,有望应用于环境水样汞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核酸外切酶III辅助目标循环利用和DNA催化酶共同放大信号的目视比色传感器检测汞离子的方法,属于分析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汞及汞化合物的分布非常广泛,是对人类和人类所生存环境危害最大的有毒重金属之一。由于工业上利用汞的毒理性将其应用于防腐剂、农药、抗菌剂等工业产品中,使得人们接触汞及汞化合物的概率大大增加。汞离子即使在浓度很低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研究表明,汞是有可能会导致人的运动机能和记忆能力变差的重金属元素,吸入过量的汞有可能会导致人的肾脏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受损;此外,汞及汞化合物可以通过如空气、水、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且汞具有生物富集性,进入人体的汞也很难排出,因此对人体危害很大。
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汞离子检测方法问世,目前常用的汞离子分析测试方法主要是仪器分析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等。这些传统检测法由于操作复杂、样品检测环境要求高、仪器昂贵和无法实地检测等原因,使得它们的应用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方法被应用到汞的分析检测中,例如电化学方法、荧光方法和比色检测法等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汞离子的检测。比色法由于其结果明显、简单、快速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汞离子的目视比色传感器,这种比色传感器检测方法利用核酸外切酶III辅助目标循环和DNA催化酶共同放大信号的策略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设计一种发夹结构的H-DNA,在汞离子存在时, 其茎干部分会互补配对,引发核酸外切酶III对其进行剪切,生成的富含鸟嘌呤的单链DNA,在氯化血红素存在时可以形成DNA催化酶,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与H2O2的反应,生成蓝色物质,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明显变化来判断目标分析物汞离子是否存在,以及含量的多少,可以解决传统分析检测方法检测汞离子的操作复杂、要求高、检测成本高和背景干扰大等问题。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短,能够快速地可视化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汞离子含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核酸外切酶III和DNA催化酶放大信号的目视比色传感器,由发夹结构的H-DNA、氯化血红素、核酸外切酶III、3,3',5,5'-四甲基联苯胺与H2O2组成。
所述H-DNA的序列为:
5’-CTTTAGGGTGGGGAGGGTGGGGCCCCACCCTTTTG -3’。
所述发夹结构H-DNA的制备方法是:将H-DNA溶于含有100 mM NaCl和5 mM MgCl2的20 mM pH 7.4 Tris-HCl缓冲液1中,在90℃条件下加热10分钟,自然冷却到室温。所述发夹结构H-DNA的浓度为2.5 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13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