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5151.6 | 申请日: | 2017-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6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徐浩;石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松田豹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5/14 | 分类号: | B62D55/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朱建均 |
地址: | 21414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耕机 传动 中的 支重轮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包括支重轮本体,所述支重轮本体转动安装在支重轮轴的一端,所述支重轮本体包括轮毅部和位于轮毅部两端并与轮毅部连为一体的第一轮部和第二轮部,所述第一轮部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轮盘和第一轮圈,第一轮盘中心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轮毅部的右端连通,所述第一轮部上设有倾斜的加强板;所述第二轮部包括一体设置第二轮盘和第二轮圈,第二轮盘的中心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轮毅部的左端连通,所述第二轮部上设有倾斜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设于第二轮圈的左边缘处,另一端设于第二通孔的外缘处。所述加强板使得本发明具备较强的负载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耕机传动轮系的零部件,具体涉及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结构比较不合理,一旦支重轮的负荷过重,支重轮的边缘轮圈会因压迫变形,不仅影响旋耕机的行走,还影响生产效率和安全,而支重轮所负载的重量难以做到标准量化控制,因此现在市场迫切需要一种承载能力强的支重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较强负载能力的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包括支重轮本体,所述支重轮本体转动安装在支重轮轴的一端,所述支重轮本体包括轮毅部和位于轮毅部两端并与轮毅部连为一体的的第一轮部和第二轮部,所述第一轮部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轮盘和第一轮圈,所述第一轮盘位于第一轮圈的左侧,第一轮盘与轮毅部的右端连为一体,第一轮盘中心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轮毅部的右端连通,所述第一轮部上设有倾斜的加强板,加强板的一端设于第一轮圈的右边缘处,另一端设于第一通孔的外缘处;所述第二轮部包括一体设置第二轮盘和第二轮圈,所述第二轮盘位于第二轮圈的右侧,并与轮毅部的左端连为一体,第二轮盘的中心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轮毅部的左端连通,所述第二轮部上设有倾斜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设于第二轮圈的左边缘处,另一端设于第二通孔的外缘处。
进一步地,所述支重轮本体的外壁上设有减震橡胶层。
进一步地,第一轮部上的加强板有六个,六个加强板的一端沿第一轮盘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第二轮部上的加强板有六个,六个加强板的一端沿第二轮盘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旋耕机传动轮系中的支重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优点:沿轮部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加强板(3),能够将负载的载重均匀地分散在轮圈上,从而避免轮圈因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变形凹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1.支重轮本体,11.轮毅部,12.第一轮部,121.第一轮盘,122.第一轮圈,123.第一通孔,13.第二轮部,131.第二轮盘,132.第二轮圈,133.第二通孔,2.支重轮轴,3.加强板,4.减震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松田豹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松田豹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51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PVC管材配方
- 下一篇:一种螺母紧固设备及紧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