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线缆连接器屏蔽效能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5259.5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5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忠元;周祺;周香;景莘慧;李鹏;李亚;刘吴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 |
代理公司: | 32200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艳 |
地址: | 21009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管 测试装置 屏蔽效能 测试 同轴线缆连接器 外管 屏蔽效能测试 容纳连接器 同轴连接器 信号输入端 测试流程 测试系统 环境影响 连接电缆 实验仪器 试验装置 同轴设置 谐振空腔 数据处理 测试端 磁场 装配 电缆 泄露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了同轴线缆连接器屏蔽效能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该测试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用于贯穿电缆a,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连接器泄露磁场的谐振空腔,所述内管的一端为信号输入端,另一端为测试端;该测试方法,包括步骤1:连接电缆;步骤2:试验装置装配;步骤3:测试系统连接;步骤4:试样屏蔽效能测试。本发明实验仪器占地小,经济性好,测试流程简单,几乎不受环境影响,数据处理便捷,针对100MHz到1000MHz的频率范围,补全了同轴连接器屏蔽效能的测试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线缆连接器屏蔽效能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属于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同轴连接器作为一个同轴电缆连接零件广泛的应用于微波通讯、微波测量的各个方面。随着如今微波领域的频率提高,工程上对系统的电磁能量泄露和电磁能量干扰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屏蔽效能作为衡量电磁场对微波元件的影响的重要指标,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同轴连接器的屏蔽效能不理想,会使同轴线中传输的电磁能量大量泄露,或会被外界的电磁环境影响,造成传输信号的失真和外泄。在GJB 1217A-2009《电连接器试验方法》中规定了两种屏蔽效能的测试方法,分别是混波室法和同轴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专业成熟的同轴测试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屏蔽效能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同轴线缆连接器屏蔽效能的测试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用于贯 穿电缆a,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连接器泄露磁场的谐振空腔,
所述内管的一端为信号输入端,另一端为测试端,该测试端设置有与电缆a接通的连接 器,所述连接器的另一端通过电缆b连接输出组件,在输出组件的末端连接信号测试仪,
所述连接器设置在腔体管的中心轴线上,所述腔体管一端与外管密封连接,另一端与 输出组件密封连接,
所述电缆a、连接器、电缆b和输出组件同轴设置,
所述内管的信号输入端设置有内管端盖a,所述电缆a贯穿过内管端盖a的中心,电缆a 的末端连接有信号输入接口,所述信号输入接口同轴位于内管的外侧,
所述谐振空腔内设置有短路活塞,所述短路活塞填充满谐振空腔的径向截面,所述短 路活塞朝向信号输入接口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拉杆,所述拉杆延伸超过内管端盖a,且内管端 盖a与电缆a之间设置有内管夹片a,内管夹片a将电缆a与内管同轴固定,且封闭内管端部, 所述短路活塞朝向谐振空腔的一面铺设有簧片,
所述外管朝向信号输入接口的一端设置有外管端盖a,所述外管端盖a与外管设置有限 位夹片,所述拉杆贯穿过限位夹片,所述外管端盖a和限位夹片将谐振空腔封闭,
所述内管朝向测试端一侧设置有内管端盖b,所述内管端盖b与内管之间设置有内管夹 片b,内管夹片b将电缆a与内管同轴固定,且封闭内管端部。
所述电缆b与输出组件的中心连接,所述输出组件朝向电缆b一端设置有屏蔽套管,所述电缆b同轴插入在屏蔽套管中,且电缆b通过填充在屏蔽套管中的半圆夹片与屏蔽套管固定。
所述外管与腔体管的拼接处设置有用于支撑内管与外管同轴的支撑活塞,所述外管与腔体管拼接处的外部套设有密封套管,密封套管部分覆盖住外管和腔体管,且腔体管外部还设置有与密封套管反向套接的腔体管套盖。
所述腔体管外部设置有一圈台阶,所述腔体管套盖对着台阶卡在密封套管外部。
所述输出组件包括内导体和端盖,所述内导体的一端与屏蔽套管的末端密封固定连接,且半圆夹片和内导体之间留有间距,形成空腔,内导体的四周通过圆环支架与腔体管同轴固定,内导体贯穿在端盖的中心线上,所述端盖与腔体管密封对接,内导体的四周与端盖之间形成圆锥形状腔体,该腔体的顶端朝向输出组件的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5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