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生物防治剂和杀真菌剂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6663.4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6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U·沃肯道夫-诺依曼;W·安德施;K·斯藤泽尔;B·斯普林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3/22 | 分类号: | A01N63/22;A01N63/23;A01N61/00;A01N37/46;A01N43/36;A01N43/42;A01P3/00;A01P5/00;A01P7/02;A01P7/04;A01C1/06;A01C1/08;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张广育;钟守期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生物防治 真菌 组合 | ||
1.一种组合物,其包含协同有效量的至少一种生物防治剂和至少一种杀真菌剂(I),
所述生物防治剂选自枯草芽孢杆菌AQ713(NRRL登录号B-21661),
所述杀真菌剂(I)选自甲霜灵、精甲霜灵和咯菌腈,所述生物防治剂与杀真菌剂(I)的协同重量比的范围为1∶0.01至1∶1。
2.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中生物防治剂与杀真菌剂(I)的协同重量比的范围为1∶0.1至1∶0.9。
3.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中生物防治剂与杀真菌剂(I)的协同重量比的范围为1∶0.2至1∶0.8。
4.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中杀真菌剂(I)是甲霜灵并且生物防治剂与杀真菌剂(I)的协同重量比为1∶0.2。
5.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中杀真菌剂(I)是精甲霜灵并且生物防治剂与杀真菌剂(I)的协同重量比为1∶0.2。
6.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其中杀真菌剂(I)是咯菌腈并且生物防治剂与杀真菌剂(I)的协同重量比为1∶0.02或1∶0.2。
7.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的组合物,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额外的杀真菌剂(II),条件是所述生物防治剂、杀真菌剂(I)和杀真菌剂(II)不是相同的。
8.权利要求7的组合物,其中杀真菌剂(II)为合成的杀真菌剂。
9.权利要求7的组合物,其中杀真菌剂(II)选自:
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呼吸链复合物I或II抑制剂,呼吸链复合物III抑制剂,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抑制剂,能够具有多位点作用的化合物,能够诱导宿主防御的化合物,氨基酸和/或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ATP生成抑制剂,细胞壁合成抑制剂,脂质和膜合成抑制剂,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抑制剂,信号转导抑制剂,能够作为解偶联剂的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如苯噻硫氰、3-苯并[b]噻吩-2-基-5,6-二氢-1,4,2-噻嗪4-氧化物、卡巴西霉素、香芹酮、灭螨猛、甲氧苯唳菌(绿芬酮)、硫杂灵、环氟菌胺、霜脲氰、对异丙基甲苯磺酰胺、棉隆、咪菌威、双氯酚、哒菌清、野燕枯、野燕枯甲基硫酸盐、二苯胺、ecomate、胺苯吡菌酮、氟联苯菌、唑呋草、磺菌胺、氟噻菌灵、乙膦酸铝、乙膦酸钙、乙膦酸钠、六氯苯、人间霉素、磺菌威、异硫氰酸甲酯、苯菌酮、灭粉霉素、纳他霉素、福美镍、酞菌酯、辛噻酮、oxamocarb、奥施康定、五氯苯酚及其盐(87-86-5)、(F297)苯醚菊酯、(F298)磷酸及其盐、霜霉威乙膦酸盐、丙醇菌素钠、丙氧喹啉、吡吗啉、(2E)-3-(4-叔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吗啉-4-基)丙-2-烯-1-酮、(2Z)-3-(4-叔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吗啉-4-基)丙-2-烯-1-酮、吡咯尼群、异丁乙氧喹啉、叶枯酞、甲磺菌胺、咪唑嗪、水杨菌胺、氰菌胺、(3S,6S,7R,8R)-8-苄基-3-[({3-[(异丁酰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氨基]-6-甲基-4,9-二氧代-1,5-二氧壬环-7-基2-甲基丙酸酯、1-(4-{4-[(5R)-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4-{4-[(5S)-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4-{4-[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4-甲氧基苯氧基)-3,3-二甲基丁-2-基1H-咪唑-1-羧酸酯、2,3,5,6-四氯-4-(甲基磺酰基)吡啶、2,3-二丁基-6-氯噻吩并[2,3-d]嘧啶-4(3H)-酮、2,6-二甲基-1H,5H-[1,4]二硫己烷[2,3-c:5,6-c′]二吡咯-1,3,5,7(2H,6H)-四酮、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R)-5-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S)-5-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2-丁氧基-6-碘-3-丙-4H-苯并吡喃-4-酮、2-氯-5-[2-氯-1-(2,6-二氟-4-甲氧基苯基)-4-甲基-1H-咪唑-5-基]吡啶、2-苯基苯酚及其盐、3-(4,4,5-三氟-3,3-二甲基-3,4-二氢异喹啉-1-基)喹啉、3,4,5-三氯吡啶-2,6-二腈、3-[5-(4-氯苯基)-2,3-二甲基-1,2-噁唑烷-3-基]吡啶、3-氯-5-(4-氯苯基)-4-(2,6-二氟苯基)-6-甲基哒嗪、4-(4-氯苯基)-5-(2,6-二氟苯基)-3,6-二甲基哒嗪、5-氨基-1,3,4-噻二唑-2-硫醇、5-氯-N′-苯基-N′-(丙-2-炔-1-基)噻吩-2-磺酰肼、5-氟-2-[(4-氟苄基)氧基]嘧啶-4-胺、5-氟-2-[(4-甲基苄基)氧基]嘧啶-4-胺、5-甲基-6-辛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Z)-3-氨基-2-氰基-3-苯基丙-2-烯酸乙酯、N′-(4-{[3-(4-氯苄基)-1,2,4-噻二唑-5-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酰亚胺基甲酰胺、N-(4-氯苄基)-3-[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酰胺、N-[(4-氯苯基)(氰基)甲基]-3-[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酰胺、N-[(5-溴-3-氯吡啶-2-基)甲基]-2,4-二氯吡啶-3-甲酰胺、N-[1-(5-溴-3-氯吡啶-2-基)乙基]-2,4-二氯吡啶-3-甲酰胺、N-[1-(5-溴-3-氯吡啶-2-基)乙基]-2-氟-4-碘代吡啶-3-甲酰胺、N-{(E)-[(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二氟甲氧基)-2,3-二氟苯基]甲基}-2-苯乙酰胺、N-{(Z)-[(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二氟甲氧基)-2,3-二氟苯基]甲基}-2-苯乙酰胺、N′-{4-[(3-叔丁基-4-氰基-1,2-噻唑-5-基)氧基]-2-氯-5-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酰亚胺基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1,2,3,4-四氢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1R)-1,2,3,4-四氢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1S)-1,2,3,4-四氢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6-[({[(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氨基甲酸戊酯、吩嗪-1-羧酸、喹啉-8-醇(134-31-6)、喹啉-8-醇硫酸盐(2:1)、{6-[({[(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氨基甲酸叔丁基酯、1-甲基-3-(三氟甲基)-N-[2′-(三氟甲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N-(4′-氯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2′,4′-二氯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N-[4′-(三氟甲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N-(2′,5′-二氟联苯-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1-甲基-N-[4′-(丙-1-炔-1-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5-氟-1,3-二甲基-N-[4′-(丙-1-炔-1-基)联苯-2-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丙-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3-(二氟甲基)-N-[4′-(3,3-二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4′-(3,3-二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二氟甲基)-N-(4′-乙炔基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4′-乙炔基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乙炔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2-氯-N-[4′-(3,3-二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4-(二氟甲基)-2-甲基-N-[4′-(三氟甲基)联苯-2-基]-1,3-噻唑-5-甲酰胺、5-氟-N-[4′-(3-羟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3-羟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3-(二氟甲基)-N-[4′-(3-甲氧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氟-N-[4′-(3-甲氧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氯-N-[4′-(3-甲氧基-3-甲基丁-1-炔-1-基)联苯-2-基]吡啶-3-甲酰胺、(5-溴-2-甲氧基-4-甲基吡啶-3-基)(2,3,4-三甲氧基-6-甲基苯基)甲酮、N-[2-(4-{[3-(4-氯苯基)丙-2-炔-1-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N2-(甲基磺酰基)缬氨酰胺、4-氧代-4-[(2-苯乙基)氨基]丁酸、丁-3-炔-1-基{6-[({[(Z)-(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氨基甲酸酯、4-氨基-5-氟嘧啶-2-醇(内消旋形式:6-氨基-5-氟嘧啶-2(1H)-酮)、3,4,5-三羟基苯甲酸丙酯和oryzastrob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未经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666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绿草定酯与毒莠定的混合乳油
- 下一篇:降糖饼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