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叉耦合电荷泵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7955.X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1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黄策策;王瑜;王颀;霍宗亮;叶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M3/07 | 分类号: | H02M3/07;H02M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婷婷;王宝筠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叉 耦合 电荷 | ||
1.一种交叉耦合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包括至少一个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包括:
升压模块,用于对输入电源电压进行升压,所述升压模块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传输模块,与所述升压模块的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用于输出升压后的电压;
其中,所述传输模块包括: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第一栅极驱动模块、第二栅极驱动模块和电平转换模块;
所述第一P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升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P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升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一PMOS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第二端相连,作为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PMOS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一栅极驱动模块和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与所述输入电源相连,接收所述输入电源的电压的驱动;
或者通过所述的第一栅极驱动模块和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与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收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的输出端电压的驱动;
所述第二PMOS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栅极驱动模块和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与所述输入电源相连,接收所述输入电源的电压的驱动;
或者通过所述的第二栅极驱动模块和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与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收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的输出端电压的驱动;
其中,所述第一栅极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模块结构相同,均为反相器;
所述反相器包括:
第一反相器开关管和第二反相器开关管;
所述第一反相器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
所述第一反相器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源,所述第二反相器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交叉耦合电荷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一反相器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反相器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相连;
其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包括:
第一对管、第二对管、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第三对管、第四对管、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对管的第一端相连,并连接所述输入电源;
所述第一对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极板,并连接所述第一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二反相器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二反相器开关管;
所述第二对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极板,并连接所述第二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二反相器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二反相器开关管;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极板用于接收第三时钟控制信号;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极板用于接收第四时钟控制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对管的第一端相连,并连接所述输入电源;
所述第三对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极板,并连接所述第一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一反相器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一反相器开关管;
所述第四对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极板,并连接所述第二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一反相器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栅极驱动模块的第一反相器开关管;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极板用于接收第五时钟控制信号;
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极板用于接收第六时钟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耦合电荷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模块包括: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N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第一端相连,并连接所述输入电源;
所述第一NMOS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
所述第二NMOS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极板;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极板用于接收第一时钟控制信号;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极板用于接收第二时钟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NMOS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极板,并作为所述升压模块的所述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并作为所述升压模块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795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用菌采摘车
- 下一篇:一种高温季节螃蟹池塘养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