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铅碳起停蓄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8267.5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2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孙中五;朱文乐;董庆亮;杨宝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73;H01M2/02;H01M10/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26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停 蓄电池 汽车用 循环寿命 电池 充电接受性能 高温循环寿命 放射式结构 复合碳材料 耐高温性能 铅酸蓄电池 活性炭 导电炭黑 电流分布 电流模拟 负极铅膏 厚度增加 壳体材质 强度加强 并排式 耐变形 耐高温 石墨烯 板栅 侧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铅碳起停蓄电池,属于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电池采用AGM并排式结构,壳体材质选用高强度耐高温PP材料,侧面厚度增加,耐变形强度加强;板栅采用电流模拟放射式结构,电流分布更均匀;负极铅膏中加入复合碳材料(活性炭1.0%~4.0%、导电炭黑0.5%~3.0%、石墨烯0.5%~2.0%)。本发明提高了电池的充电接受性能,高温循环寿命,起停循环寿命大于20万次,解决现有蓄电池耐高温性能差、起停循环寿命短的问题,适用于起停汽车用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用铅碳起停蓄电池。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基础工业,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销总量持续增长,平均年汽车销量超过2000万辆,保有量超过1.6亿辆。据统计,目前每年新增石油消费量的70%以上被新增汽车所消耗。因此,加快汽车工业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起停系统具有良好的节油效果,而且在尽量不改变传统汽车结构的条件下,成本较低(按其复杂程度大约为500~3500元),是最简便易行的节油减排方案。国内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分别委托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进行怠速起停技术的有关政策研究,未来该项技术将被强制成为我国轿车的标准配置。起停电池是汽车起停系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之一,起停电池通常使用铅酸蓄电池,但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由于在部分荷电状态下,负极易产生硫酸盐化现象,导致电池提前失效,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耐高温性能好、充电接受能力强和起停循环寿命长的汽车用铅碳起停蓄电池。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用铅碳起停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板栅、极板、隔膜和电解液;所述壳体上有正负两个接线端子;所述极板包括与对应接线端子相连的正极板和负极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加有电解液,且相邻正极板、负极板之间设有隔膜,所述极板包括板栅,在板栅上均匀涂敷有活性物质;所述极板中所用负极铅膏中加入由活性炭和导电炭黑通过不同比例配比形成的复合碳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负极铅膏中加入复合碳材料,各组分在铅膏总量中的重量百分比为:活性炭1.0%~4.0%、导电炭黑0.5%~3.0 %、石墨烯0.5%~2.0%,其余为铅。
上述技术方案采用AGM并排式结构,电池壳体的材质选用高强度耐高温PP材料,可保持90℃高温2周不变形,侧面厚度增加,耐变形强度加强。
上述技术方案板栅采用电流模拟放射式结构,电流分布更均匀,减少板栅过电流带来的板栅腐蚀问题,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1)本发明是将具有优异电化学特性的高导电炭材料在和膏过程中直接加入负极,提高铅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抑制硫酸盐化,有效克服了上述问题,且其充电接受性能是普通铅酸电池的两倍,循环寿命为普通铅酸电池的三倍以上。
(2)本发明改变蓄电池活性物质物理形态及电化学特性,大大通告蓄电池充电接受性能,改善极板硫酸盐化,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
(3)本发明蓄电池壳体的材质选用高强度耐高温PP材料,可保持90℃高温2周不变形,侧面厚度增加,耐变形强度加强,保证蓄电池在高温发动机机舱使用的稳定性,解决普通蓄电池高温变形鼓包失水问题。
(4)本发明蓄电池板栅采用电流模拟放射式结构,电流分布更均匀,减少板栅过电流带来的板栅腐蚀问题,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82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