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的二次结构墙体排布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20336.6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8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夏静平;李琰;潘峰;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布 砌体 二次结构 导墙 墙体 切割 从上至下 隔音 可变 灰缝 整块 工作量 美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二次结构墙体排布方法及系统,通过根据所述待排布的砌体之间的灰缝高度,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自动从上至下排布,避免了二次结构上部的砌体切割,待所述砌体排布至所述导墙的可变高度范围内时,停止所述砌体的排布,将所述总高度与所述砌体排布高度的差额高度作为所述导墙最终的高度,实现砌体的原材料的不切割,砌体整块完整排布形成墙主体,避免了手动进行砌体排布的缺点,大大提高了二结构的砌体排布效率,降低了用户的手动工作量,提升了二结构的美观及隔音等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BIM的二次结构墙体排布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BIM是Building Infortion Modeling的简称,该技术自2002年起在北美推广之后,风靡全球;它的主线动摇了传统意义上的二维CAD图纸时代,该技术颠覆性地将建筑项目所有相关信息都整合到三维可视化模型之中,而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在特定平台上对该模型进行交互式管理和完善,实现了各环节的无缝交接和各方的实时信息共享;利用BIM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和无效劳动、提升精细化程度,降低能耗。
建筑工程中的二次结构,其细部节点繁多,由于施工过程中难以进行精细化设计,以致于施工现场对砌体等原材料切割的随意性较大,普遍存在着严重浪费、损耗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二次结构墙体排布方法及系统,能够解决二次结构墙体施工现场对砌体原材料切割的随意性较大,普遍存在着严重浪费、损耗的现象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二次结构墙体排布方法,包括:
获取二次结构墙体的BIM模型,所述二次结构墙体从上到下包括梁、墙主体和导墙,所述梁的高度为固定高度,所述墙主体和导墙的总高度为固定高度,所述墙主体和导墙相邻区域有重叠的可变高度范围;
获取所述墙主体上待排布的砌体之间的灰缝高度、每块待排布的砌体的高度,及所述可变高度范围;
根据所述待排布的砌体之间的灰缝高度、每块待排布的砌体的高度,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
待所述砌体排布至所述可变高度范围内时,停止所述砌体的排布,将所述总高度与所述砌体排布高度的差额高度作为所述导墙最终的高度;
根据所述梁的固定高度、砌体排布的高度和导墙最终的高度生成最终的二次结构墙体的BIM模型。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生成最终的二次结构墙体的BIM模型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最终的二次结构墙体的BIM模型生成砌体排布的二维CAD图纸。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之前,还包括:
获取墙主体上的门、窗、洞口位置和尺寸;
根据所述待排布的砌体之间的灰缝高度,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包括:
根据所述待排布的砌体之间的灰缝高度和主体上的门、窗、洞口位置和尺寸,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所述砌体排布时避开所述门、窗、洞口位置。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之前,还包括:
获取墙主体的厚度和砌体的厚度;
根据所述待排布的砌体之间的灰缝高度,在所述BIM模型的梁下的墙主体的位置上由上至下排布每块均是完整的砌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0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