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碰撞吸能装置、前纵梁、车架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2635.3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7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周静;杨天勇;王伟;杨茂林;任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 装置 前纵梁 车架 以及 汽车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前纵梁、车架以及汽车,其中,该碰撞吸能装置为金属材质,并且包括止挡基板和从该止挡基板向外延伸形成的溃缩部,该溃缩部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锥形套筒,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锥形套筒的其中一者的小头端插接到另一者的大头端内。这样,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多个锥形套筒不会嵌入到彼此内部,造成使得刚度瞬间变大而无法溃缩吸能的问题。而是各个相邻的锥形套筒之间会首先在插接部分产生静摩擦消耗一部分碰撞能量缓冲碰撞力,然后由较小的易变性的锥形套筒到较大的锥形套筒逐级产生褶皱变形,逐级压溃吸收能量,充分利用了每个锥形套筒的溃缩变形,有效快速地降低了碰撞对车身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碰撞安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前纵梁、车架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高速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车辆都采用吸能盒,外加诱导槽的综合利用,用于为碰撞过程中吸收冲击能量,控制整车在碰撞后驾驶室的侵入量,但这种诱导结构成型工艺较差,力学性能不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减低了车辆的结构刚度和耐久性能,不能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该碰撞吸能装置能够快速高效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吸能缓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中,所述碰撞吸能装置为金属材质,并且包括止挡基板和从该止挡基板向外延伸形成的溃缩部,该溃缩部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锥形套筒,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锥形套筒的其中一者的小头端插接到另一者的大头端内。
可选地,每个所述锥形套筒的直径均沿远离所述止挡基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多个所述锥形套筒沿远离所述止挡基板的方向的壁厚依次逐渐增加。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锥形套筒的壁厚相差0.4mm~0.6mm。
可选地,每个所述锥形套筒的长度相同,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锥形套筒的插接部分的长度为所述锥形套筒的长度的8%~10%。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前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其中,所述纵梁本体内部设置有上述公开的碰撞吸能装置,所述止挡基板焊接到所述纵梁本体的内表面,所述溃缩部延伸至所述纵梁本体的前端。
可选地,所述溃缩部的长度为所述纵梁本体的长度的50%~80%。
可选地,所述溃缩部的轴线与所述纵梁本体的轴线重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架,包括上述公开的前纵梁。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公开的车架。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相邻的两个锥形套筒是采用小头端插入到大头端,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多个锥形套筒不会嵌入到彼此内部,造成使得刚度瞬间变大而无法溃缩吸能的问题。而是各个相邻的锥形套筒之间会首先在插接部分产生静摩擦消耗一部分碰撞能量缓冲碰撞力,然后由较小的易变性的锥形套筒到较大的锥形套筒逐级产生褶皱变形,逐级压溃吸收能量,充分利用了每个锥形套筒的溃缩变形,有效快速地降低了碰撞对车身的影响。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前纵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在纵梁本体碰撞发生初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在纵梁本体碰撞发生中期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26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纵梁组件、前板簧支架以及货车
- 下一篇:车身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