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雄蕊特异表达的启动子pSSP2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7507.8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34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辉;叶思达;白书农;许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8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张立娜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雄蕊 特异 表达 启动子 pssp2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雄蕊特异表达的启动子pSSP2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启动子pSSP2是下述任一:a)SEQ ID No.1;b)SEQ ID No.1的第1‑3075位;c)与a)或b)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具启动子功能;d)在严格条件下与a)或b)或c)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具有启动子功能。实验证明,pSSP2启动子能够有效启动目的基因在水稻雄蕊中特异表达。本发明对于有效地实现从雄蕊早期发育入手创制水稻的人工雄性不育系,进而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化雄性不育系资源,掌握通过杂种优势利用而深化作物改良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稻雄蕊特异表达的启动子pSSP2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不断蚕食耕地面积。土地是农业之本,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压力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持续深入的研究,进行更加有效的作物改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验表明,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育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作物改良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产量,还能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筛选,实现综合性状(包括品质和抗性)的快速组合,是大规模种业生产上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生产上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前提是雄性不育系。在传统的杂种优势利用中,人们利用自然变异筛选所获得的雄性不育系曾经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提高水稻产量的目标。可是,当杂种优势利用面对综合性状组合和种业的产业化运作时,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化雄性不育系就成为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严重技术制约。近年,通过对水稻的大规模突变体研究,人们发现了一批新的、可以造成雄性不育的基因,为创制多元化雄性不育系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所报道的影响雄蕊发育的基因大多在减数分裂之后发挥作用,从植物器官形成和营养物质分配的角度而言,在雄蕊发育早期调控入手创制雄性不育系,将不仅能实现更加稳定的不育效果(彻底抑制雄蕊的形成),而且还可以减少雄蕊早期发育过程(包括减数分裂)的消耗,让同样的光合产物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在1990年代初,植物花器官特征决定基因(ABC基因)的发现,证明器官特征决定可以由少数基因控制。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前期工作中也曾成功地利用ABC基因中的B类基因AP3的启动子特异性地改变雄蕊中乙烯信号组分的表达,实现抑制雄蕊早期发育、在拟南芥中实现单性花的目的。迄今为止,尚未见在水稻雄蕊发育早期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的报道。显然,要有效地实现从雄蕊早期发育入手创制水稻的人工雄性不育系,进而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化雄性不育系资源,掌握通过杂种优势利用而深化作物改良的主动权,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一批有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雄蕊早期发育过程基因特异表达的调控元件,如启动子。
基因表达的器官/组织/细胞特异启动子或调控元件(因为很多特异性调控元件并不在编码区上游,而在内含子中)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发展到1980年代时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植物中,欧洲科学家曾热衷于研究在根的各种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启动子。随着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序列解析手段的发展,目前有关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的分析也有了更加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的热点在启动子之后迅速转移到转录因子、染色质修饰、小RNA、大规模测序等新的热点,而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1990年代之后也将重点转移到突变体的筛选和相关基因分离上,有关器官/组织/细胞特异启动子或调控元件的研究在近年并没有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合理性,因为没有有功能的基因,也无从了解其表达的调控元件。随着模式植物和重要作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特别是人类ENCODE计划的完成,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精细调控必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下一个焦点。而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要利用生物技术改变基因表达,实现特定的产业化需求,必然要通过调控元件来控制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因此器官/组织/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的分离克隆和应用,必然成为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下一个无法回避的技术挑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75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