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氧化物滴球成型的组合滴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0067.1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88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谭远高;罗卫东;许浩洋;禹焕平;朱娟;卢海峰;汪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8 | 分类号: | B01J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兵;戴香芸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氧化物 成型 组合 滴球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滴球器,公开了一种用于氧化物滴球成型的组合滴球器,包括气体保护罩和条形滴球器(7),所述气体保护罩由上壳体(2)、下壳体(6)连接而成,所述上壳体(2)设有进气口(1)和气体分布孔板(3),所述气体分布孔板(3)位于所述进气口(1)的下部,用于将从所述进气口(1)进入的气体进行分布;所述下壳体(6)设有进料口(4)和通气孔(9),所述条形滴球器(7)平行设置于下壳体(6)内,用于将从所述进料口(4)进入的物料滴出,所述条形滴球器的滴头(8)的下端部不超出通气孔(9)并与通气孔(9)同轴设置。该滴球器拆卸、清洗方便,能够有效避免滴头产生粘挂和堵塞现象,可实现连续化、规模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滴球器,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氧化物滴球成型的组合滴球器。
背景技术
油氨柱成型是制备氧化铝、氧化硅、硅铝等氧化物小球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将溶胶滴入油氨柱中,使胶溶粒子在油氨柱上层的油相中成球,在下层的氨水中胶凝。胶凝的颗粒老化后经干燥、焙烧得到球形固体颗粒。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小球结构均匀,磨损低,强度高,广泛用作固定床和移动床催化剂、催化剂载体以及吸附剂等。滴球器是该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是决定催化剂或载体小球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用于油氨柱成型的滴球器通常是“莲蓬”状带有滴头的容器,通过调整滴球器中浆液的外加压力和滴头内外径来控制滴球速率和小球粒度。在生产过程中滴球器可以保持如下状态:(1)静止状态,(2)变速直线往复运动,(3)匀速转动,(4)平动状态,(5)振动状态。
这种滴球器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但也存在拆卸和清洗不便等缺陷。这种滴球器与油氨柱配合成型时,其滴头直接暴露在生产环境中,容易与油氨柱中挥发到环境中的氨气接触,滴头易产生“粘挂”和堵塞等现象。这时需要对整个滴球器进行处理。这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还严重影响连续化、规模化生产球形催化剂或载体。
US4628040公开了一种制备氧化铝小球颗粒的组合滴球器,滴头的出口端置于“文丘里”管的咽喉处,气体或油通过“文丘里”管,并带走滴头流出的液滴,从而生产尺寸均一的球形氧化铝。该专利公开了9个滴头与9个“文丘里”管的组合,这种设计十分复杂,且只适合小型组合滴球器。
GB1311285公开了一种组合滴球器,组合滴球器上部为一个带滴头的容器,每个滴头对应一个气体保护罩,滴头位于气体保护罩内。在成型过程中,气体通入保护罩内,将来自成型柱氨气阻挡在外,防止滴头因浆液胶凝而堵塞。这种设计十分复杂,只适合小型组合滴球器。
CN101632909A公开了一种组合滴球器,组合滴球器上部为一个带滴头的容器,下部是一个气体保护罩,所有滴头位于气体保护罩内,每个滴头与气体保护罩下方底板上的通气孔对应。在成型过程中,气体通入保护罩内,将来自成型柱氨气阻挡在外,防止滴头因浆液胶凝而堵塞。由于没有很好的气流分布措施,这种设计不能保证气流在气体保护罩内均匀分布。
因此,需要一种便于清洗、拆卸,并能够有效防止滴头粘挂、堵塞,可实现连续化、规模化生产的滴球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氧化物滴球成型的组合滴球器,该滴球器可方便进行清洗和拆卸,还可有效避免油氨柱成型过程滴头因接触氨气而产生的滴头粘挂和堵塞现象,实现连续化、规模化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氧化物滴球成型的组合滴球器,该组合滴球器包括气体保护罩和条形滴球器,所述气体保护罩由上壳体2、下壳体6连接而成,所述上壳体2设有进气口1和气体分布孔板3,所述气体分布孔板3位于所述进气口1的下部,用于将从所述进气口1进入的气体进行分布;所述下壳体6设有进料口4和通气孔9,所述条形滴球器7平行设置于下壳体6内,用于将从所述进料口4进入的物料滴出,所述条形滴球器的滴头8的下端部不超出通气孔9并与通气孔9同轴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滴球器具有下述优点:
1)可根据处理量需求加减条形滴球器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00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