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混凝土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7958.X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6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盛玮东;杨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昌龙盛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添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1 | 代理人: | 黎健任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混凝土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混凝土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胶凝材料、集料、熔融剂、工业石墨、二氧化硅微粉、粘土熟料、减水剂、水。胶凝材料为铝酸盐,集料为玄武岩、工业矿渣,熔融剂为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铝。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有效提高了储热混凝土的导热能力,可以储存大量热能,增加了材料的了力学性能,获得的储热水泥材料具有密度低、储热能力强、导热快、安全性高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材料及新能源应用的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混凝土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能源、化工、材料等领域逐步扩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环境保护予以了空前的关注,对绿色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逐步加大。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PM2.5颗粒中的18%来源于煤炭的燃烧,雾霾天气在冬天尤甚,为减少冬天燃煤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北方许多城市出台了一系列“煤改电”的相关政策,以期改善当前环境状况。另外,当前电力装机过剩,特别是夜间电力负荷严重不足的背景下,煤改电项目的推广对于平衡国家电网供需,解决弃电问题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煤改电主要应用的方面在于采用电采暖取代燃煤取暖的方式,但普通电采暖设备存在用电量大,成本高等缺点。储热式采暖器具有制热效果好、成本低、整合电力资源等特点,储热式电暖气核心为电加热元件和储热材料,储热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可以迅速调节环境温度,在低谷用电时工作,高峰用电时利用储热材料储存热量放热,节约了用电成本,减少了弃电的资源浪费。
例如,CN103755283A公开了一种利用冶炼钢渣制备储热混凝土的方法。所述的储热混凝土重量份的各原料拌合成制成:玄武岩34~36,冶炼钢渣32~34,硅酸盐水泥6~10,矿渣粉15~18,石墨粉3~5,硅微粉3~4,减水剂0.9~1.2。该方案储热量难以达到实际储热式取暖器应用要求,该参数需要进一步提高。
CN102898106A公开了一种高密实蓄热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储热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高密实蓄热混凝土,由硫铝酸盐水泥12.0~26.0份,钢渣和玄武岩组成的集料65.0~80.0份,石墨1.0~5.0份,矿渣粉1.0~5.0份,水3.0~10.0份,减水剂0.1~1.0份制备而成。该方案获得储热混凝土的热导率较高,但仍存在热容比较低的缺点。
CN101876487A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热发电用混凝土材料预制储热模块,所述原料为玄武岩骨料、矿渣、铝酸盐水泥、活性氧化铝粉、硅微粉、蓝晶石粉和天然石墨粉。该配方密度较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增加了整体设备重量,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常用的储热材料有显储热材料、相变储热材料、化学反应储热材料。使用在电暖气中的显热储热材料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储热能量高,储热密度大需要储热材料具有较高的比热容量,可供高峰用电16小时的热量释放;
(2)稳定性好,在高温储能状态时不易挥发和分解;
(3)具有合适的使用温度;
(4)无毒、耐腐蚀、不易燃易爆、价格低廉。
目前常用的储热材料有铸钢、熔盐、陶瓷、混凝土等材料,铸钢材料具有导热系数高、性能稳定等特点,但成本居高不下阻碍其应用;熔盐材料比热容量高,当具有一定毒性和挥发性,应用范围有限;陶瓷材料成本低廉,易制备,具有高的耐腐蚀性能,但导热系数低,储存热量不易导出;混凝土材料具有成本低,制备过程简单,无毒,耐腐蚀性强,比热容量合适等特点,适合在电暖气设备中大规模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储热式电暖气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导热系数、高热熔比的混凝土储热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昌龙盛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昌龙盛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79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