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纹金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8381.4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葛圣胜;黄勤茹;高原;熊文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9/04;C22C9/05;C22F1/08;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物 木纹 白铜 制作 紫铜 成品颜色 钢板固定 高延展性 纹理 电窖炉 氧化性 易加工 黄铜 锻打 锯切 熔接 塑形 银制 加热 冷却 美感 皮肤 金属 替代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纹金,其材料包括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所述木纹金制作方法将材料锯切均匀后用钢板固定放置与电窖炉内加热熔接,冷却至室温,再退后锻打,最后制作出不同的纹理。本发明使用的原材料具有高延展性和塑形,且易加工,在保证产品和性能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相当大的制作成本,由于金属的氧化性,再加之长时间与皮肤的接触,用白铜复合物替代银制作出的成品颜色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愈为古朴,同时在不同外界温度的影响下颜色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使其拥有更加独特的美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制作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木纹金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肌理金属材料又称“木纹金”,是一种特殊的金属,最早源于日本,是将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银组合进行加工,通过静态施压、高温熔接成为一体,再经过反复锻打延展后用钻头削切等处理,使其金属结构表面呈现出类似木头纹理的视觉效果,统称为“木纹金”。
传统木纹金制作工艺在对金属压轧、锻打的过程中尤其是对贵金属的损耗较大,成品价格较为昂贵,普通民众难以接受,不易于推广等缺点。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人员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木纹金及其制作方法,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木纹金,包括以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为原材料制作而成:
1)所述紫铜复合物是由重量比为:80%-90%紫铜、5%-12%纳米铜和5%-8%稀土金属熔融而成;
2)所述黄铜复合物包括由质量比为:60%-83%铜单质、12%-25%锌、4%-9%铝和1%-6%稀土金属为材料熔融而成;
3)所述白铜复合物包括由质量比为:74%-86%铜单质、3%-8%镍、6%-10%锰和5%-8%稀土金属为材料熔融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紫铜复合物中的稀土金属包括2%-4%钪和3%-4%镧,所述黄铜复合物中的稀土金属包括0.3%-2.5%钇和0.7%-3.5%钕,所述白铜复合物的稀土金属包括2%-3%钆和3%-5%镝。
作为优选,所述紫铜复合物是由重量比为:83%-87%紫铜与7%-10%纳米铜和6%-7%稀土金属熔融而成,所述黄铜复合物包括由质量比为:63%-80%铜单质、12.5%-24%锌、5%-8%铝和2.5%-5%稀土金属为材料熔融而成,所述白铜复合物包括由质量比为:77%-80%铜单质、6%-7%镍、8%-9%锰和6%-7%稀土金属为材料熔融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紫铜复合物中的稀土金属包括2.5%-3%钪和3.5%-4%镧,所述黄铜复合物中的稀土金属包括1.3%-2.5%钇和1.2%-2.5%钕,所述白铜复合物的稀土金属包括2.5%-3%钆和3.5%-4%镝。
一种木纹金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将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锯切成指定长度、宽度和高度;
2)将锯切后的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用砂纸打磨平整,并将表面擦拭干净,按照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的顺序依次叠加整齐;
3)用两块钢板将叠加后的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夹紧,并用螺钉将两块钢板固定,夹紧固定后将钢板、紫铜复合物、黄铜复合物和白铜复合物放置于电窖炉内加热熔接,电窖炉内温度为750℃-800℃,加热50s-90s,加热完成后取出静置待其降温冷却形成金属板材;
4)待温度冷却至室温后,将金属板材从钢板中取出,并对金属板材边缘进行打磨修整,再用榔头对金属板材反复退火锻打,直至金属板材厚度为4mm-7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83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